小孩子都喜欢把一些大人们看来毫无用处的花纸头、小棒头、玻璃瓶子、塑料罐子等“垃圾”当宝贝收起来,藏起来,还会一再向大人重申“你们可不要把它扔掉啊”。外孙女蓝蓝也是如此。为了自己作出的“保证不扔掉”的承诺,我不得不定期去悄悄地找宝探宝,小心翼翼地把那些大人们不屑一顾的废物,真当作“宝贝”一般清洁整理一番。
那年蓝蓝六岁,刚上小学。一天,我打开一个原本装维生素的塑料瓶子时,发现里面有个折叠得方方整整的小纸块。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纸条,上面是工工整整几个用铅笔写的大字:我想要有许多糖。
纸条上写的无疑是孩子发自肺腑的心愿,可能是受“漂流瓶”故事的启发,她把自己的心愿悄悄放入了瓶子里,然后就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心愿的实现。这纸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放进去的,不知道她已等待了多久?我有点发蒙了,难道孩子平日里还缺少糖吃?难道她对“糖”的期盼已到了成为她最大愿望的程度了?
“糖”,确实是孩子们的最爱,刚会说话的孩子就知道说“要吃糖”。但我们总是怕孩子多吃糖,因为糖不仅伤害牙齿,吃多了还容易引发咳嗽等疾病,于是,买了些好吃又有营养的巧克力。万没想到,我们煞费苦心为孩子准备的巧克力,孩子非但不领情,而且压根儿就不认可那是“糖”。他们想要的是那些方的圆的,包裹着花花绿绿美丽糖纸头的,含在嘴巴里甜甜的,真正的“糖”。
我忽然觉得有点对不住孩子似的,翌日,特意抽时间去了趟商场,精心挑选了一包有各种口味的、多种形状的、包着五颜六色糖纸的什锦糖果——真正的糖。我抓了一把糖放入了蓝蓝的心愿瓶里,并取走了她写的纸条。
几天后的傍晚,我在厨房准备晚饭,只听得蓝蓝在客厅里喜出望外地惊呼起来:真的啊,怎么会的啊?走到她身边,只见她打开那只塑料瓶,兴奋得满脸红彤彤的,眼睛里全是笑。她大声告诉我,阿婆,这是我最想要的糖噢!
生活中,我们往往不是从孩子的视角去了解他们最需要、最想要的是什么,而是想方设法把我们觉得最好的给予孩子,殊不知这是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利。长此以往,大人和孩子就想不到一块,走不到一起,交流的代沟、教育的问题,都会由此而产生。不只是糖,随着孩子的成长,这颗糖也许是孩子希望学习的一门技艺,也许是孩子自己想上的一所学校,也许是孩子乐意交往的一个伙伴,也许是孩子自己选择的一门专业,也许是长大成人后想从事的一种职业,也许是日后他或她情所独钟的意中人……别一厢情愿地把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最合适的、最可取的强加给孩子;重要的是支持并鼓励孩子自己学会选择。因为只有含着自己选择的那颗糖,才能品出滋味来,才是最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