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国际农产品展销中心是上海农业部门精心打造服务全国三农的公益平台。近年来,突出优化整合和质量控制,创新经营方式,形成了“有机绿色”“地域特点”“民族风情”为产品特点,“集聚化”“高品质”“名特优”为经营风格的农博发展新模式。各类名优农产品已突破1万种,实现了种植、林业、畜牧、水产等加工产品的全覆盖,46个各具特色场馆的产品源地遍及21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
发挥平台推广功能
西郊国际地处上海西部的青浦区华新镇,公共交通基础较为薄弱,周边商业环境尚未成熟,市民往返较为不便。为减轻入驻企业经营压力,西郊国际暂免了入驻企业的物业管理费等运营费用。建立和中心城区居委会的合作,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开设免费巴士组织居民参观购物,方便市民出行;同时,利用农展集团资源优势,开展直采和配送服务,并通过合作渠道,将红枣、核桃、特色瓜果等名优农产品引入新雅、随心订等商超渠道,帮助和拉动入驻企业市场销售,取得较好成效。
另一方面,西郊国际不时举办地区农产品主题节活动,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贸洽谈、产品推介活动,让各地农业合作社与上海采购商直接对接,使各地名优产品直接融入上海市场。在本月18日举办的洛川苹果推介会上,到场的果商现场签下了10份采购合同,价值4.67亿元,订单量高达4.6万吨。
在组织市民和客商“请进来”的同时,西郊国际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名优特色农产品进社区活动,让城区居民和远郊居民在家门口购买到放心安全的名优农产品。
打造名优品牌基地
西郊国际十分注重平台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始终将质量控制、规范服务作为平台建设的重点。一是严控农产品源头。各个场馆经营的各类农产品首先由各地农业部门进行主动筛选、确定,确保引入的农副产品生产过程、产量处于可控状态,具有地区和产品品质代表性;二是把好入门和日常巡查,对登记进场经营的产品逐一登记检查,实施全程监管;三是依托农产品安全检测部门力量,对入场产品进行随检、抽检、送检等办法,将可疑和不合格产品拒之门外,让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