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经过反复翻阅案卷后,端木在纸上写下了几点疑问:一是死者颈部虽有绳索勒痕,但痕迹两端并未相交;二是被害人是死亡前还是死亡后被扔进河里的;三是嫌疑人杀人动机何在。
端木来到县局首先找了法医,法医自信地确定被害人是被勒死后扔进河里的。端木提出疑问,一是死者颈部虽有勒痕,但没有相交的痕迹,不符合他杀的客观事实;二是既然是死亡前被扔进河里,为何死者肺里有大量水藻,按道理人死亡后停止了呼吸,其肺部就不该吸入大量水藻。法医茫然,无法解释。
端木又问承办员,证人是谁,办案人说是放牛老头,端木追问当晚是多少距离看见嫌疑人的,承办人也说不清。端木再问,嫌疑人杀人动机何在,办案人还是说不清,道不明。
端木请侦查员先找了目击证人放牛老头,老头住在简棚漏屋里,一脸沧桑。
端木先与其寒暄几句,笑问:“是否认识嫌疑人陈军官?”老头憨厚地说:“认识,看着他长大。”端木追问:“他那天穿什么衣服?”老头语气缓慢:“绿衬衣。”端木又问:“那天晚上见到他大约是几点钟?”老头想了一下:“我也没有手表,大约9点来钟吧。”端木再问:“他离你大概多远的距离?”老头心算了一下答道:“三五十米吧。”
端木随手掏出烟盒,递给老头一支,点上,又细问:“那天天气好不好,有月色吗?”老头吐着烟雾,答:“天气很好,有月色。”端木又问:“你听到呼喊声是何处传来的?”老头肯定地说:“是河边传来的。”端木追问:“是男的,还是女的?”老头有点茫然,想了一下说:“好像是女的。”端木最后问他:“你听到呼救声后,有没有去过河边现场?”老头摇头:“没有,是第二天才听说大清河里死人的。”
月色晴朗,河面平静。端木请侦查员扮演嫌疑人在30米开外走动,请放牛老头辨认。
端木问老头:“是否看清此人的脸?“老头揉眼反复凝望后,摇头说:“看不清。”端木又问他:“此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老头更是摇头:“看不清。”
这就清楚了,说明月色下如此远距离连衣服的颜色也看不清,何况人脸。
经查,案发那天,陈军官穿的是白衬衣,实践证明放牛老头的证词根本站不住脚。
端木又来到被害人胡女士家,询问她的父亲。她父亲说,嫌疑人陈军官是他的准女婿,也是他的亲外甥。外甥和女儿两小无猜,感情甚笃,想不出外甥为何要杀女儿。不过,胡女士父亲却反映了另一个重要线索,他女儿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女儿幼时有过自杀行为。女儿临死前的晚上,他在其床头的蚊帐顶部发现半截麻绳,打了结被扯断,屋子里的电灯也被取下放在桌上。
端木据此分析推敲,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死者自幼患有精神疾病,在案发前几日突然发作,表现为行为异常和思维混乱。案发前当晚,死者神志失常,先是试图触电自杀未遂,后欲上吊自尽,不料绳索断裂,随后离家出走,至河边投河自尽。
以上事实均有客观证据予以佐证。最终推翻了陈军官杀人的结论,还军官以清白。
郭处长看完端木写的复查案件报告后,发现他思路独特、思维严密和推理准确,又注重实践,办事一丝不苟,对其刮目相看,他操着山东腔不禁感叹:“姜还是老的辣。”
不久,端木被任命为刑侦处一队队长,重新挂帅出山。从此,他带领麾下漂亮地侦破一系列震动沪上的大案。
端木队长破案基本功扎实,分析研判思路独到,他能在千丝万缕的乱象中抓住重点,指明破案方向,这是大家服他的缘故,但同行更为服他的是其为人厚道,与人为善,做事公平,从不参合人事纠葛。他身上有股气场,有一种人格魅力。
1980年春,端木因破案有方功勋卓著擢升为刑侦处副处长,分管一队和二队。他像年轻人一般夜以继日地投身到大案的侦破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