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一个假日早晨,我早早赶往学校,只见校门口巨大的广告牌上写着:“欢迎回家”四个大字,让人备感温馨。
这是上海交大附中。在走过了六十年的历程之后,五千多位海内外的校友相聚于此。
进入校门,我作为校友又是该校的退休教师、原领导,在签到墙上签下了第一个名字。在校学生志愿者给我戴上了黄色的丝绸围巾,顿时一股暖流涌向全身。我看到后面进校门的比我高几届的校友,在戴上围巾的一瞬间,眼含着热泪。
学校将校友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后,围巾也就分成黄、橙、玫三种颜色。当一批又一批校友戴上围巾后,校园里出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道路一侧,56幅展板展示着历届学生的毕业集体照,老照片吸引着每一位校友,大家纷纷寻找着当年的你、我、他,对着自己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前的自己的倩影,感慨万千。
突然,我听到有人叫着:“陈老师!”回头一看,原来是1960年毕业,后来在交大担任过校领导的一位校友。她的女儿是88年毕业的,而她的外孙女则今年刚毕业,一家三代都是附中毕业的,我不由脱口而出:真是一甲子、三代人、交中情!
新疆班学生为我们带来了歌舞表演。鲜艳的民族服装,优美的舞姿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我庆幸,当年我作为校领导之一,接受市里的任务开办了新疆班。新疆学子的到来,为学校增添了勃勃生机,他们天生的能歌善舞使校园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现任校长徐向东对大家说:尽管三迁校址,六易其名,但“求实、求高、求新”的学校精神始终没有变,形成了“思源致远,创生卓越”的办学理念,诞生了以沈蘅仲为代表的上海市第一批特级教师团队,培养了二万三千多名学子……此时,我看到了大屏幕上沈蘅仲老师的画面,那是我两周前和学校拍摄组一起到他家拍摄的。97岁高龄的沈老向全体校友和在校师生致意问候,慈祥的面容,洪亮的声音,全场掌声雷动。我眼含泪水。
作为十位老教师代表之一,我上台接受校友的献花,而台下的老教师接受坐在身边校友的献花。给我献花的是从美国特意赶回的09届一位校友,我和他紧紧拥抱。
随后是舞剧《致青春》,将风雨历程、师生情谊精彩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我陶醉在剧情之中。1960年,我初中毕业考入了当时的交大预科,后来留校,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史。因为其中的许多人和事我都亲历过,我更加发自内心地为师生的表演大声喝彩。
步出会场,一批又一批校友向我围过来,握手、交谈、合影。我急速步向老三届、七九届等分会场,再走到我当年自己班级同学之中。太多的交谈,太多的拍照留念,我吃上午饭时已是下午2点。
来到校门口,见到高3米、宽5米的签名墙上已全部是校友的签名,我的名字早已淹没在重重叠叠的名字下面。我哼着校歌,走出校门,去参加一九七七届在校外举行的有一百五十多名师生参加的另一场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