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成立特种照相实验室
蔡能斌领衔成立的特种照相实验室,初创时仅三人,他成为首位照相室主任。蔡能斌翻看了大量的外国资料,拓展了四个特种照相研究的方向:短波紫外反射照相、长波紫外反射照相、红外反射照相和红外发光照相。
别小觑就三个人,大上海的诸多重要案件的现场都是这三人勘查寻觅到痕迹拍下的照片,无数的大案侦破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也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但是上海有二十来个分县局,基层的刑事特种照相水平有限,送来的照片都拍得模糊不清,或拍不到位,直接影响了破案。蔡能斌向科长汇报后,决定办两期刑事特种照相培训班,他当教员,分批给基层的技术员讲解刑事特种照相的技能与方法,普及基础知识,整整培训了一个月,基层技术员啧啧赞叹解渴。
在完成大量案件现场勘查任务的同时,蔡能斌挤出时间对特种照相进行了深度探索。1999年,蔡能斌率先从发达国家引进了“短波紫外线实时成像技术系统”,这个项目可谓是革命性的改革,过去特种照相都是常用胶片照相,到现场寻觅到痕迹后先对着痕迹按下镜头,回去冲洗出照片才能比对,其角度、光线影响颇大,而实时成像系统可以当即制定最佳角度和光线,所以拍出的照片效果最佳。
引进设备是容易的,但是蔡能斌不甘心简单地引进设备器材,看着昂贵的器材,价钱高得惊人,他颇为心痛,便开始尝试着消化和吸收外国的先进设备,并在别人的器材基础上加以改进。2007年,他向公安部提出,研究多功能潜在印痕显现、提取系统,得到了部里的支持。改进后的设备其优点一是成像质量更加清晰,二是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再转变成光信号,听起来有点抽象,通俗地说,就是电视机屏幕直接转变成图像。蔡能斌研究成功后,与上海恒光警用器材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新的仪器,即全光谱特种照相取证仪,自主研发的器材使用方便,且价格低廉,比美国的仪器便宜10万元,但功能更加强大。
他领衔研发的这套仪器获得了七项专利,2009年获得了上海市公安局科研二等奖,继而又获得了公安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并向全国推广使用。蔡能斌领衔研发的产品在刑事侦查特种照相领域里取得了全国领先地位。
随着全球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了使刑事图像技术迈入信息化的轨道,2002年,蔡能斌挑战自我,又提出建立刑事案件现场录像、图像信息系统的设想,翌年该项目被公安部列入金盾工程项目,并决定分两期进行建设,第一期为图像系统,第二期再将录像系统整合起来。
这个系统属于我国第一个刑事案件录像和图像数据库,在蔡能斌的主持下,此项目率先引入了数码成像系统和模糊图像处理系统,使上海的刑事影像技术最先完成了从传统的银盐成像技术向数码成像技术的跨越。
可别小觑了这个系统,它的建立大大方便了侦查破案,它可以使原始现场的图像资料通过公安信息网络及时传送到案件侦破的指挥人员面前,以便指挥员决策指挥,和侦查员落实侦查措施;同时也可以使现场图像资料得到永久的保存和科学的分类,并具有自动查询、图像处理等多种功能;还具有综合静态和动态视频模糊图像处理功能,以及具有运动图像处理算法、视频动态叠加及多通道软件分离技术等,令模糊图像变得清晰。该系统已通过专家验收,并向全国推广运用。
2003年8月,青浦区大盈镇加油站发生一起凶杀案,现场勘查时,刑技人员在卫生间的门窗上提取到四枚可疑指印。青浦分局刑队技术人员随即将这四枚指印图像通过内网进入刑侦总队,技术员及时进入指纹识别系统进行查档,很快确定嫌疑人,及时将其生擒,网上传送图像,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基层单位的往返奔波。
多年来,蔡能斌主持和参与了十余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包括“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科委保密专项,公安部应用创新计划等多项成果经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检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二十多项国家专利,两项成果被公安部确定为全国推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