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上海两会·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民盟上海市委提出建设创新城市三条路径~~~
民盟上海市委提出建设创新城市三条路径~~~
民盟上海市委提出建设创新城市三条路径~~~
民盟上海市委提出建设创新城市三条路径~~~
民盟上海市委提出建设创新城市三条路径~~~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盟上海市委提出建设创新城市三条路径
政府 少点规划多点放开
科技 少些评奖多些转化
人才 少谈培养多谈土壤
江跃中 潘高峰
■ 朱同玉委员为建设创新城市建言
  “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优势,一流的基础设施和雄厚的人才储备。如何将我们的创新基础转化为生产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中,市政协委员朱同玉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发言,提出了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快创新城市建设的三条路径:对于政府,少点规划,多点放开;对于科技,少些评奖,多些转化;对于人才,少谈培养,多谈土壤。 

  说起上海在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上的位置,朱同玉委员的语气有些沉重:“12月16日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上海位于深圳、苏州、北京和杭州之后,列第五位,与前四年相比逐年后退。2014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前10名中,没有一家出自上海。”对此他表示,城市的创新能力决定一个城市的未来,我们正站在信息时代大潮的前沿,迎接生命科学时代和工业4.0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会组织方式以及财富创造模式等正飞速改变。

  如何适应改变?只有加快创新城市建设。经过调研,民盟上海市委提出了三条独特的路径。 

  管好有形之手

  做服务型政府

  创新不是规划出来的,是释放出来的。与其他城市相比,我们具有更加强大的管控能力和规划能力。对市场不放心、不放手心态禁锢了众多微小企业生存的机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尔普斯认为,社会的创新活力有赖于草根和基层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翻看中国互联网100强企业成长史,不难发现他们绝大部分都是从草根型小微企业逐渐成长起来的。未来的科技航母可能就孕育在今天不起眼的微小企业群体中。

  因此,我们需要把更多市场发展空间让渡给小微企业,为小企业的发展松绑,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松绑的核心就是政府发挥监管作用,管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威力。做个“傻傻的”服务型政府也许是更为聪明的做法。激发全社会参与创新的热情,播种小微企业的种子,就是播种上海的明天和未来。 

  让科研人员

  少花点时间报奖

  首先从改变科技成果的评价方式入手,扭转科技界的浮躁局面。

  在主动报奖模式下,科研人员为报奖而拼论文、凑份子,甚至美化成绩现象时有发生,利益的驱使扭曲了科研人员的行为。为此,我们借鉴诺贝尔奖的评审方式,将目前的科技奖励评审由主动申报变为被动获奖,是可行之策。这样让科研人员少花时间组织报奖,多些时间脚踏实地搞研究。同时,我们评出的成果也更有说服力,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其次,释放科技中介活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热热闹闹的成果鉴定后就被束之高阁,成果鉴定会变成了成果的葬礼,我们把大量科研经费投入的money(钱)变成了paper(论文)。为此,我们需要加快营造一个繁荣有序、充满活力的科技中介专业服务市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行政审批权下放,加快负责清单管理模式的推广;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引进竞争机制,将“官办”的科技中介机构推向市场,通过中介市场充分竞争激活科技中介市场活力,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支撑性服务。

  降低居留门槛

  放宽签证限制

  杰出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他们是在合适的土壤环境中自己长出来的。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不是美国政府培养出来的,马云、马化腾、雷军等也不是我们哪个机构培养出来的。我们有数不清的人才培养计划,把所有的优质资源堆积在这些人才身上,却没有培养出一个中国的乔布斯,没有培养出一个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才在竞争中成长,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不拔苗助长是对人才最好的爱护和培养。

  对于人才,我们的任务是寻找他们,发现他们,引进他们,成就他们。

  与兄弟省市相比,我们对人才的吸引力已经大大减弱,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球顶级人才。我们尽管有良好的研究条件,但他们在上海却有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并不容易的创业环境。因此我们需要降低永久居留权门槛、放宽签证期限等限制,试点采用个人所得税减免等人才政策,同时创造包容性的城市文化;我们需要加大力度做好创新人才的奖励、激励机制,切实推进科技成果入股、股票期权、分红激励等办法。

  “这些显而易见道理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放下部门利益难,转变思想观念更难,但我们只要走对了路,就不怕路有多远。”朱同玉委员的这段介绍词坚强有力,充满了信心。

  本报记者 江跃中 潘高峰

  相关链接

  近半大会发言聚焦创新

  关注创新,无疑是昨天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的“主旋律”。15个发言中,有6个的主题是“创新”,并且都有独特的视角和建言。 

  ● 致公党上海市委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必须在创新资源、创新载体、创新动力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创新要尊重失败者,让失败成为有用经历。要尊重创新者劳动,让创新者得益。只有全社会尊重创新者劳动,才可能出现更多的创新者。

  ● 团市委和市青联 希望为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注入青春活力,引导大中学生“崇尚创新”,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培育青年创新文化。

  ● 市政协经济委 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经验,将创新主攻方向放在集成创新上,跟上全球工业制造智能化发展步伐。上海应当充分运用在装备制造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上的相对优势,大力推动集成创新。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为抓手,推动制造业智能化互联,同步连接从产品规划、创意设计、生产过程到消费市场以及各类与此相关的装备,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装备通用的灵活性。

  ● 台盟上海市委 借鉴台湾科技发展管理经验,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市工商联 进一步营造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对讲政治、善经营、敢创新、有奉献的典型企业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培育形成尊重创造、注重开放、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上海蔚然成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声音
   第A03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6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7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评论·随笔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推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打造“创新之城”遇“短板”,怎么破?
政府 少点规划多点放开 科技 少些评奖多些转化 人才 少谈培养多谈土壤
广告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两会·焦点A05政府 少点规划多点放开
科技 少些评奖多些转化
人才 少谈培养多谈土壤
2015-01-27 2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