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两会·关注
     
本版列表新闻
代表委员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公共安全管理支招~~~
代表委员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公共安全管理支招~~~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代表委员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公共安全管理支招
城市人口超载 规划需更精细
邵宁 宋宁华 李一能
  上海未来发展如何坚守安全底线?怎样才能让这座特大型城市运行更安全?本次人代会今天上午举行的“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专题审议会,吸引了135位代表参加。连日来,在市政协的各个会场上,委员们也纷纷就这类问题建言献策,贡献智慧。

  规划曾有不完善,如何以人为本?

  规划,看似一项属于顶层设计的工作,事实上,它不仅描绘着上海未来的宏伟蓝图,还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的幸福感有关。会上,市规土局局长庄少勤向代表们通报了上海正在编制的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情况。

  “编制规划之前要进行大量调研、总结经验,能不能着重总结一下这些年来的失误、不足?”於世成代表抢到了话筒,直言不讳地说。他举轨道交通的例子说,这次16号线开通后,遭遇大客流,只能限流。有关部门解释说,16号线当初建造主要是为了观光旅游使用的,但是,16号线的规划向社会公开时,并没有介绍这是一条用于观光旅游的地铁线。现在通车后,周边大量居民却上不了车,职能部门应当向市民说一声“对不起,我们没考虑周到”。还有,6号线用的是小车厢,后来造成多大的矛盾?所以,规划要以人为本,要真正为老百姓着想。

  於世成说,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事关上海未来的25年的发展,规划部门要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认认真真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是为了追究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失误。

  城市安全管理制度,如何打好“地基”?

  “按照上海上一轮规划,到2020年,上海人口总量要控制在2000万左右。但到今年,上海人口实际上已经超过2300万,已经是一座超负载的城市,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因此,这对城市规划如何更好做到精细化、常态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市人大代表俞立中在发言说,城市人口是把“双刃剑”,既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活力,同时也消耗着城市的资源。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必须做好城市人口总量和结构的控制和规划,既要学习世界特大型城市的经验,更要结合上海的自然环境、周边情况等特色,考虑上海的特殊性。

  俞立中为此建议,能否做个情景分析,理想的人口结构是怎样的,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怎样做好引导规划,这样对于人口控制规划更有操作性。同时,他认为,也要把城市的规划和居住人口的特色和心理特征等结合在一起。此次外滩拥挤踩踏事件和人们“轧闹猛”的心态也有关,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必须也要把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考虑在内。

  市人大代表徐晓青建议,在上海的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中,应把城市安全管理制度作为基础性的内容纳入其中。“城市安全管理的制度好比建造万丈高楼的地基,没有安全制度,城市的整体规划就是沙中建塔。”他认为,城市规划的制定既要见物又要见人。也就是说,不但要规划投资多少、造多少楼等,更要以人为本,让所有的居民、市民参与其中,成为城市的居住者、参与者、维护者、享受者。

  轨交天天大客流,如何防范风险?

  轨道交通是城市的大动脉。上海的轨道交通建成线路已达540公里,达到世界第一。今天上午,多位代表都提到了轨交安全的问题。

  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上午也向大家坦承:“上海轨道交通的单日最高客流已突破一千万,工作日日均客流已达到840万人次,今年日均900万将成为常态,这对我们的管理都是极大的考验。” 

  “去年12月31日上海地铁全网创下1028.6万人次历史新高。1028.6万人次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上海五分之二的常住人口每人乘车一次!”市政协委员邱华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长期以来,上海地铁高峰时段不少站台、换乘通道、车厢客流的密集程度不亚于踩踏事件发生现场,车上乘客下不来,车下乘客反复挤不上以及挤上车后动弹不得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站点换乘电梯和台阶处,更是大客流的瓶颈和潜在风险处,一旦人流对冲,后果可想而知。此外,并非所有的站台都有防护隔离,一旦小概率事件发生,如乘客物品掉落、鞋带松脱被踩、口角之争,都有可能导致类似踩踏的事件发生。

  为此,邱华云提出建议,除了提高早晚高峰地铁运能外,对于全程较长、两端空中间忙的线路,可以采取分段运行,已分段的可以增加分段车次。与此同时,增加车站限流与安全管理措施,通过增设限流栏杆、调整入站路线设计,减缓高峰时段乘客进站速度等,保证入站客流通行率低于客流搭乘率,减少台阶、电梯,特别是站台的拥挤和危险性。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慎用新技术。”郭其一代表的观点十分独特。

  郭其一认为,轨道交通不同于信息行业和经济行业,相对来说,对技术要求是可靠、安全、高效率,以及合理的使用成本。他建议科学规划采用成熟的技术手段,缓解交通风险。另外,在加强轨道交通新线路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车辆的改造和增购车辆,快速增加既有线路的车辆的保有量和车辆的性能状态,提高信号系统的运行效率。 

  本报记者 邵宁 宋宁华 李一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声音
   第A03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6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7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评论·随笔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推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城市人口超载 规划需更精细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两会·关注A06城市人口超载 规划需更精细 2015-01-27 2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