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本市六个街镇试点“高龄老人护理保障计划”,这是让广大老人获得“有尊严的依靠”,应对上海深度老龄化的创新举措。试点过程中,主管部门方案设计可能与老人实际需求还有点落差。最近,听同事葛先生诉说,他家有90多岁老母亲,失智失能八年,老爱人去女儿家带养幼儿,葛先生年近七旬、体弱多病,请了保姆。葛先生家两代均为企业退休,保姆工资远超他们养老金,还频频“跳槽”。年初,葛先生喜逢所在街道试点,老母亲经评估达到重度级别,派护理员上门服务,每周三次,每次一小时。葛先生说技能和效果实在不敢恭维。其间,既无专业医生制定康复护理方案,又未见家庭医生上门会诊指导,更无主管单位来听老人的想法,葛先生急需解决的是不堪重负的居家照护费用,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统一“被护理”,他说政府的钱没“花”在“刀刃”上。葛先生家赡老携幼的困境不是个例,沪上高龄化、少子化趋势加剧,老年照护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高龄护理保障计划”试点还需进一步汇集民意民智。这里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特定对象的护理保障 深入调查本地区高龄失能人群分布、数量变化、失能程度、收入水平、照护状况等情况,精准摸清底数,拟定针对性方案。目前,“高龄护理保障”拟实行“梯度普惠”,主要面向高龄失能且低收入的老人群体。占老人总体约九成的企业退休老人,养老金水平低,其中高龄失能老人患病率高,常有因病致贫情况,护理费用严重短缺。最近,财政部会同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的补贴制度的通知》。中央三部《通知》如何与上海试点“保障计划”相衔接、更完善,需要多部门协调研究。
适合管用的有效支付次 “未富先老”的国情,养老护理资源有限,更应高效配置,精细实施。每个老人健康程度、经济条件、家庭赡养等均有较大差异,让老人自主选择照护方式,是进养老机构、还是社区养老、或是居家照护;是进日托,还是上门护理,或是自请保姆,更加人性化安排,使之“物有所值”,就不会有葛先生家的“照护尴尬”,也“倒逼”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高龄护理保障计划”试点,为上海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探索“破题”,作为前瞻考虑,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凡大病重症和功能衰退达到不同照护等级,给予相应标准的“高龄护理费用专项补贴”,经济困难的多加。
落实到位的社区支持 尽快实现“医养融合”,如改进目前社区日间托老使用效率不高的状况,各街镇先试点一家日托机构改造升级为“社区照护中心”,现有托老机构大部分与卫生中心(或站)、社区助餐点等结合配套,硬件基本具备,配置适度的社区居家养老护理员队伍,以及社区医生的参与支持,建立社区卫生中心和居家养老中心联合管理机制,将家庭医生、“介入护理”、助老服务等资源整合起来,提供日间照护、上门护理和“喘息”服务等一站式专业服务,打造成为“养护一体”新型模式。各街镇按实际布局3至5家“照护分中心”,由政府买单“托底”,确保通过评估的老人都支付得起、照护到位。办社区照护中心投资少、惠及广,有利缓解养老床位供需结构矛盾。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兴办社区各档次的养老院、托老所、照护站等,遍及居民小区,实行公益或市场收费,满足多元化、全方位的养老护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