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迎新跑、24小时接力、上海国际马拉松……每年,一系列专业赛事在沪开跑,也催生出专业的急救队伍。今日,上海第一反应志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第一反应”)与多项马拉松主办方联手,提供2015年度赛事现场急救。
“每个人都应学会生命急救,不要坐等救护车到来。”“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强调,只要专业与用心,就能保护自己和帮助身边人,构建更科学的生命安全环境。
为20万跑友安全护航
57场赛事安全保障,2起心脏骤停处置个案,上千人专业志愿者团队,1万人次公益急救培训……这是“第一反应”创立两年来的成绩单。
2015年,将迎来新的突破。今日,在上海公益新天地,“第一反应”与“上马”组委会签订战略合作,为全年系列赛事提供安全保障。这支国内领先的急救培训机构还将服务江浙、北京等多地路跑活动,预计为逾20万人次护航。
“上海马拉松具备完善的应急系统,‘第一反应’非常荣幸,能成为其中一个环节。”陆乐难掩自豪。作为民间急救培训机构,能赢得信任与认可,基于专业表现。其中最难忘的,无疑是2014上海国际马拉松,“第一反应”团队参与挽救两条生命。
一名60岁的选手突发心脏骤停,倒在日晖路龙华东路口;一名执勤保安癫痫发作,昏迷抽搐情况紧急。那天,100名“第一反应”志愿者分布在赛道上,与120救护车无缝对接,为两名患者成功施救。
“开春后,跑步健身越来越热,今年的大型赛事将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专业安全保障必不可少。同时也希望更多人接受急救培训,科学有效地帮助身边人。”陆乐笑道,去年直接施救的“第一反应”志愿者,就是两名沪上幼儿园的教师。
确实,在这支国内领先的赛事保障团队中,医务人员比例不足10%,绝大多数是来自各行业的普通人,年龄跨度从10岁直至70岁,他们经过严格训练和考核后,获取国际急救资质证书。每年,不仅作为急救队员服务赛事,而且担任导师助教开展培训。
“2015年,培训的力度也将翻倍,计划惠及2万上海市民。”每周,“第一反应”将与120医疗急救中心合作,走进企业和学校举办公益科普宣讲,并邀请有志者参与更专业的课程演练。
“培养更多真正掌握急救技能的人,不仅在赛道、体育馆,而且在家庭、学校、企业,在马路、地铁、博物馆,遇到日常突发事件时,都能做出及时而正确的第一反应,保护自己并帮助他人。”这就是陆乐的愿景。
因校友悲剧反思现状
陆乐与急救的缘分要追溯到更早。1992年,20岁出头的他在日本留学,迷上极限运动,攀岩、潜水、帆船,“上山下海”无所不试。
一次滑雪时,他严重摔伤。“元气大损,切肤之痛让我重新意识到急救的重要。”从此开始重视安全培训,陆续考取多项国际急救资质,每次户外活动,担任的角色不是领跑的队长,就是压阵的安全员。“这根弦绷紧后,再刺激的运动我也没有受过伤。”
然而,从保障小范围的团队安全,到拓展更广泛的急救培训,则因为三年前的一场悲剧。
2012年2月,中欧EMBA校友刘文在深圳参加戈壁挑战赛时,在离终点200米处突然心脏骤停,抢救无效离世,年仅37岁。
同是中欧校友,同爱运动挑战,刘文的猝死对陆乐触动极大。“我虽然没参加这场比赛,但很多队友伙伴就在现场。赛前,他们都接受过急救培训,都‘好像’懂得怎么急救,但当鲜活的生命倒在眼前,却全部手足无措。”
如果,大家接受的不仅是理论的知识普及,而是实际的体验训练,那么这个人可能就救得过来!脑海里,这个念头挥散不去。“我具备专业知识,如果现在不做这件事,以后会更加自责和内疚。”
这年底,“第一反应”成立。此前,国内并无致力赛事保障和急救培训的民间机构,没有样本,从头做起。
起初,只有陆乐与两名户外爱好者,他们依据自身经验,寻找和比对10多种急救教材,包括中国红十字会、美国心脏协会、瑞士航空救援、日本地震逃生等手册,在瑞金医院急诊部专家的指导下,筛选成最适合、最干货的课件。
“不为知道,只为做到。”陆乐强调,不是简单的知识科普、人工呼吸、伤口包扎等培训,核心在于压力训练和模拟实战。“之前学得再多,练得再熟,一到压力环境,全部抛诸脑后。只有通过模拟现场反复强化,形成肌肉记忆,在危急关头才能从容有序。”
初入赛事即急救成功
成立半年,经过EMBA校友、企业公益社团的培训试点,“第一反应”的影响力逐渐辐射。部分学员经过严格考核,获取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救资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
然而,介入真正实战之快,还是让陆乐有些意外。
2013年6月,上海铁人三项赛,陆乐主动请缨,带队参与赛事安全保障。“此前,国内马拉松救援几乎完全依赖救护车,我们是抱着尝试与摸索的态度,主办方也是将信将疑。”
当天,游泳、自行车、跑步赛均平稳过渡,不曾想在颁奖仪式上发生意外。一名女观众突然昏厥,直挺挺地倒下,后脑勺敲破血流一地,情况危急!
一名“第一反应”志愿者发现异常,立刻赶到女观众身边,并用对讲机呼叫其他救援力量,很快另一名志愿者赶到。两人检查判断,女观众已丧失知觉,颈动脉搏动消失、心脏骤停、呼吸停止,立刻胸外按压!
一分钟后,伤者苏醒!志愿者将她恢复到舒适体位,随后处理头部伤口,经过急救包扎处理,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黄金4分钟,是急救的关键法则。”陆乐介绍,心脏停止跳动4分钟后,大脑神经就开始不可逆的缺氧性坏死,抢救生命争分夺秒,如果等待救护车到来,极易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第一仗打得意外,但证明只要专业和用心,真的能救到命!”这次实战,使陆乐与团队愈发坚定信念,民间急救力量有可为。此后,他又赴日本东京、美国波士顿学习马拉松安全保障,并带领团队辅助相关赛事。
“东京马拉松保持零死亡纪录,被称为最安全的马拉松。”陆乐介绍,举办八届,累计参赛人数达26万人次,共有7人次出现心脏骤停,但最终都被救活了,并且没有留下后遗症。“绝不是依靠侥幸,而是科学系统与团队配合。
从选手安全风险评估,到现场救援无缝衔接,至今“第一反应”已为全国57项赛事提供应急救援保障。除马拉松外,还包括新民健康生态跑、滴水湖健康跑等一系列活动。
建立市民安全自救系统
“陆队,今晚在公司门口,我遇到起肇事逃逸的车祸,一位女士头部外伤昏迷在血泊中,我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并请保安全程录像。在救护车到来之前,让她保持平躺,跟她对话,将受伤时间、意识状态告知赶到现场的医生……”
“陆教官,今天在地铁站有人昏厥,我在确认现场安全后,帮助他打开气道,实施胸外按压,整个过程十几分钟,但感觉自己还算冷静。感谢你的培训,让我有勇气和能力去帮助别人!”
陆乐打开手机,截屏的对话令人欣喜。“‘第一反应’不是我创造的,而是每个人的必需品。”在他看来,开展专业急救培训,惠及不仅是专业的运动赛事,还覆盖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在媒体、网络,他看过太多无奈与痛心的事。小孩溺水,家长焦急呼救,旁边上百人围观,有些发微博,有些摇头评论,唯独没有人施救,所有人都在等待救护车;意外事故,四五十人躺倒在地,只有几个人在施救,其中一半方法还是错误的。
“如果是家人倒下,你会祈祷自己能救他;如果是你倒下,也会希望身边人能救你。”陆乐的梦想,是建立起保障生命安全的环境和系统,在每户家庭、每个小区、每所学校、每家企业,都有拥有急救技能的第一反应人。
“我亲手救的第一条命,就是自己的儿子。他1岁多时,独自在房间玩,我就听到咚一声,赶过去发现他被水果糖噎住,已经昏厥倒地,都没气儿了。”时隔多年陆乐依然记忆犹新,周围是慌乱的家人,这个说等120急救,那个说开车送医,而他反而很冷静。
“哈姆立克”急救法,是他的第一反应。双手挤压孩子的腹部,通过收缩肺部体积,将压力冲击到气道……危急关头,知识清晰浮现。下一秒,那颗水果糖就像枚啤酒瓶盖,从气道喷了出来,孩子就立刻恢复呼吸。
“如果我没有学过急救,儿子肯定救不活。我以能做到的急救,每个人都能学会。”陆乐与“第一反应”人正在探索,与120中心等机构配合,将急救知识带进学校、企业、社区,使得安全训练成为每个中国人排在首位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