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吴晔婷
给学生准备一份新年小礼物是上海交大的一项传统,今年的礼物很别致——一张漂亮的手绘书签,由校园内的曦潮书店出品。
去年10月23日,本报曾刊登《“没有书店的大学”热帖呼唤温暖静思人文空间获响应 交大毕业生辞职创办校园书店》报道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校友赵忆嘉、吴晓璟和陈一帆回母校创业的故事。
这一年,人们渐渐习惯“有一间书店在校园”,更越来越感受到其实“书和阅读一直在身边”。
一本哲学书的热卖
经过整理的书籍安静整齐地立在书架上,收养的店猫也被送去寄养了,随着师生放假回家过年,本周开始曦潮书店也进入“寒假模式”。短暂告别校园,与师生相约开学时。
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曦潮书店在不断尝试中一步步探索自己的独立书店经营之路。从去年4月开门至今,书籍平均年毛利润已超过之前关张的学人书店;参与主办或协办的活动超过60场,一批批师生甚至周边居民成为书店常客……
理工科学生居多的大学校园,对人文书籍的阅读需求是否偏低?曦潮书店刚开张时的一项实践颠覆了这个“刻板印象”。哲学书《大问题》相对严肃的书籍,这本书在人气很高的重庆西西弗书店一个月也只卖出了3本。经过反复琢磨,“曦潮”通过线上微信和线下书店同步诚意推荐,结果所进的100本《大问题》很快售罄。
“有态度推荐书籍的确有效果”,赵忆嘉说,“在交大这样理工科学生居多的环境, 这样一本厚厚的哲学书能得到追捧,坚定了我们对母校人文土壤的信心。”实际上,曦潮书店通过微信平台定期推荐书籍、鼓励和交流围绕书籍的原创,引领大家选好书、读好书、一起读书。
在曦潮书店,文化活动平均每周不少于3次,“人文生活应是一种常态,因此曦潮正向这一愿景不断实践。”赵忆嘉说,这些活动中有许多与交大学院、社团展开合作,如与哲学系、科学史教师共同合作的边界读书会,由青年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静心的深阅读;与人文学院教师一同策划执行的“曦潮映画”,通过观影与阅读探究文化;还有针对“曦潮”所在交大闵行校区周边社区开展的“曦潮童汇”活动,吸引居民周末来店参与亲子绘本阅读;还有与国学社、古琴协会等校园文化社团的活动等等,目前累计来参与活动的师生已经超过千人。
一种根植校园的活力
对于曦潮书店的创始人来说,相比书店盈利,为大学校园带来书香才是创业的原始动力。因此,曦潮书店相比其他独立书店更具独特使命,除了书店为校园添加书香,书店的生命与活力同样来自校园。上海交大校方对书店给予温暖支持——交大出版社入股曦潮20%的股份,在书业的经营上给与了“雪中送炭的带教”;学校也为书店提供了工作室场地及勤工助学岗位等。“曦潮书店很努力地在生存,在寻找健康的盈利模式,这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而交大做的,一直是授人以渔。有时候我觉得‘曦潮’已经很理想主义了,我们做的事情,着眼点已经很远了,而反观学校的支持,几乎是更理想主义的,着眼点几乎更长远。回到交大,我们觉得很幸福。”赵忆嘉说。
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个特别的群体为书店值得注意。赵忆嘉解释:“我们把这个群体比作为植物光合作用带来能量的‘线粒体’,包括负有一定责任的勤工助学实习生、参与活动组织和执行的学生及‘曦潮’的资深朋友,‘线粒体’现有50人。”这一群体参与到书店的方方面面,例如活动策划执行的总负责人,“曦潮记”品牌产品的部分设计就出自学生之手。
一份从零起步的勇气
从未涉及过书业或商业,在这些领域赵忆嘉等几位创始人全是“零经验”。从装修材料怎么选、收银系统怎么用、书籍如何分类上架,运营书店的每一步都在虚心学习,努力尝试,艰难摸索。扣除暑假2个月的休整,在大半年的试运营里,曦潮书店尝试过广告、印刷、企业cis咨询,礼品定制、管家书籍服务、品牌活动、主题营销、虚拟社区……“很多事花了我们大量的精力却被证明是在试错,可我们不认为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正是不断过滤掉不对的,才慢慢明确了方向。”赵忆嘉说。
2015年,在读书会、观影会、社团活动等基础上,曦潮书店还将推出“百川茶话”真人图书馆、网络互动社区、原创产品等,还将尝试与交大出版社、“全球话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合作出版交互式概念书等。
实体书店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附加值,但“书”始终是一切的根本意义,在试错中,书店也渐渐找到方向。“‘曦潮’以后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板块。首先当然是实体书店的经营,它将为大家带来‘澄明静醒的空间’,同时我们也将尝试涉足出版;其次仍然是构建‘人文生活的常态’,这包括校园文化产品及即将推出的‘曦潮记’品牌原创文创;此外,针对数字化的未来,我们正打造虚拟现实交叠的‘书香生态系统’,通过线上O2O网络互动社区和线下活动迎合更习惯依赖网络年轻群体阅读需求。”赵忆嘉表示,书店将通过这三方面构建立体人文空间,探索实体书店以阅读为根本的健康经营模式。
尽管毛利润收入已超过原址前期撤走的书店,曦潮书店仍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因此,引进资金、优化场地,吸纳人才充实团队是书店创始团队新一年里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