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的旅行随笔获得许多读者的喜爱。多年来,她去过世界的无数地方,以敏锐的观察与精妙的文笔向我们展示着自然与城市的美丽与传奇。而上海,家乡,则是她钟情的另一个写作之源。欧洲、上海,这两处的书写产生了某种张力。也即是说,当一个作家走得越益远阔,视野越益深邃时,她对故乡昨日的回忆与今日的描摹也就越益精准、温馨与深刻。再遥远的旅行,其实是为了更具深情地发现自己生长的地方。思想的明晰与心灵的丰富也一并获得。陈丹燕的上海系列作品不断重印与再版,也正证明了她的上海题材的书写比起一般的作家,有其独特魅力。南京大学出版社去年在上海书展上隆重推出她的《永不拓宽的街道》修订版,至今长销。
在上海,有一项地方立法可以被称为“永不拓宽的街道”法,它是指政府将中心城12片和郊区32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写入上海的地方立法,规定有64条街道为“一类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街道”,必须保持原有道路的宽度和相关尺度,严格控制沿线开发地块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间距等。这64条街道因而被称作上海“永不拓宽的街道”。
陈丹燕以独特的个人化视角,精选了64条永不拓宽街道中的20条,细细讲述这些街道上标志性的人、事、物。在这些街道中,标志性的外滩、红房子西餐馆、和平饭店、万国公墓等成为承载故事的容器。故事中的人与家庭,穿越了上海的多个时代,与大量的史料编织在一起,而它们的共同个性则是租界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这也正是陈丹燕眼中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质。书中的20个故事,从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道台、传教士的故事,到2010年11月15日胶州路火灾后的市民公祭,都曾真实地发生在上海,记录了历史的印记。其中,有些故事为陈丹燕“上海三部曲”、“外滩三部曲”中的精华,恰与特定的街道相联系,使得这些街道的历史文化特色和性格在文字与故事所营造的氛围中氤氲而出,读来别有味道。书中所收录的30幅描绘上海老街道的架上油画,为读者提供品味上海老街道的可能,也用图像为熟悉这些街道的上海人保留了一份最宝贵的记忆。书后附有陈丹燕整理的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的简史,为读者了解这些街道提供了集中的文献资料。
“许多人珍爱自己长大的地方,那里有点像自己的父母那样,总有一种被庇护并包容的感受。尤其在长大后,离开自己从小生长的地方了,那些街区渐渐成为一种乡愁,似乎关乎古老的哲学问题。”陈丹燕在书中这样表示,她认为永不拓宽的街道有种来自时光深处的意义,向人们解答了“从哪里来”的问题。复兴西路、华山路、湖南路、武康路、花亭路、长乐路,这些上海著名的马路,也是陈丹燕自幼成长并生活的街区,她作品中记录的街道,如武康路的罗密欧阳台,如今已成为湖南街道历史风貌保护地区上的一个景观。而武康路,旧时亦称“福开森路”,电影《色戒》就曾在这里取景。珍贵的历史记录,可靠的地理描写,散文作家与小说家的优势集合在一起,《永不拓宽的街道》同时满足着读者对故事的渴望与对历史的感慨。正是感情与细致这两大特点,使陈丹燕对上海街道的书写深具文学性。感情像光,它使历史、今天,有生命的人与无生命的物烁烁生辉,富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细致,以小见大,体察入微,人的命运有深度,文字的感染力透纸背。你怎么会忘记韦然、上官云珠、姚姚全家的悲剧故事。“我有一沓用过的电话卡,是当年向身在北京的韦然补充采访时用的。在电话中,有时能听出他的痛苦和抗拒,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再说起的事,他的声音变得干涩,反应变慢,但他从没有放弃,也不曾拒绝,更不曾让他的回忆情绪化,能感受到他同时在和流逝的时间和亲人的感情搏斗,他是个有智慧分辨情感中的人与事和史实中的人与事关系的人。他从未放纵过自己的感情。” “他有时路过母亲和姐姐当年住过的房子,会停车,为那些房子照一张相保存起来。那里的楼梯是当年妈妈和姐姐飞奔下来迎接他的;那里的阳台是他和母亲纳凉时坐过的,母亲在那里给他讲过故事;有普希金雕像的街角,是传说中母亲和姐姐最后一次见面的地方。”
对于上海的热爱因记忆而唤起,对于上海的信心因阅读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