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前必祭祖,祭祖必备一大碗银丝芥。银丝芥是先父母晚年之所爱。我遵循“老爸老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原则,年夜饭必备。再者银丝芥实在好吃,酸甜鲜香,尤其是吃了一肚子油腻之后,更觉清纯爽口,一年一度,像久别重逢暗恋的邻家小妹——实在是无法描绘美妙的滋味,只好借用小青年用滥了的句子。
所以说到年菜,我首先就想到这一至味。记得八十年代的一个年三十,我正手忙脚乱地烧年夜饭,老邻居俞师母端来一菜碗银丝芥,给我老父母尝鲜。老人年届八旬,舌苔厚了,吃什么都没味。这碗银丝芥却唤醒了味蕾,牙口不好,一筷银丝芥在嘴里翻滚搅拌,彻底体味了才咽下。老人好久没有如此心满意足了,“好吃!去谢谢俞师母!”空碗里装了二只自制的八宝饭回敬俞师母。上海的民风是讲究你敬我爱,忌讳只进不出的。俞师母知道二老如此喜欢也很高兴。第二天大年初一,俞师母捧着一大海碗的银丝芥给二老拜年,银丝芥刚出锅,还是烫的。这样贴心的老邻居只有在石库门或弄堂房子里才有。
“银丝芥”作为一道菜是“糖醋黄焖银丝芥什锦菜”的简称,其主角银丝芥菜,叶子细碎、纤巧。上海人在菜场,在家里都是这样称呼,不清楚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名称。银丝芥似乎只有在春节前半个月内才看到。大概只有这时人们才想到吃,菜贩才上市,非其时,银丝芥只能呆呆在地里等着呢!在菜场,一小捆一小捆,束得紧紧的,整齐而漂亮,深绿浅翠,吸引人的眼球,可是怎么烧制呢?银丝芥似乎只有上述唯一烹制法,且让我细细道来——声明:此烹饪法非来自名师大厨,我是从邻居家俞师母那里学来的。俞师母,绍兴人,在毛纺厂从童工做到退休,烹饪不属她的专长,只是贤妻良母的本能。
银丝芥的做法:芥菜洗净,剔除硬梗,切二厘米小段,长了炒制时易结团,我有教训:切长了的芥菜结成一锅“网球”,用裁衣剪剪碎了才解决危机。炒菜锅里放半碗淡盐水,煮沸,蓬松的生芥菜分几批下锅抄水煮瘪,捞出;冬笋、香菇、木耳、香豆干、胡萝卜,分别切细丝,过油成半熟;全部半成品下锅,加入大量镇江醋、砂糖,少量盐,翻炒匀;加锅盖闷烧约十五分钟,至芥菜叶变黄;试味,调整口味;再闷烧三至五分钟,起锅前多洒胡椒粉。补充说明:抄水煮瘪后的芥菜应二倍于其他辅菜的总量;醋和糖要充足,一斤芥菜约需一两醋。
春节将近,银丝芥该上市了,去菜场搜索四五斤,顺便把配料也凑齐。又到我一年一度显身手的时候了。俞师母的外孙也好这一口,用海碗盛满送去,冷吃热吃两相宜。热吃生感情,冷吃惹梦思……
十日谈
我家的年菜
那千张包子粉丝汤可是她家年夜饭的头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