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接触 再不放手
徐妈妈是北京人。她记忆中那银装素裹的美,总想让女儿也感受一番。小徐睿冬天常常回北京探望外公外婆,有一次去冰场转了一次,便再也放不下了。那一年,徐睿5岁。“这项运动包含着舞蹈、形体的美,又能捶打人的意志。我非常鼓励她继续钻研。”
这一钻研,便一发不可收拾。回到上海徐妈妈到处打听上海的冰场和教练。这个普通小囡的学冰记,其实也是上海冰雪运动的写照。“一开始夏天都练不了,因为没有冰。冬天一般就是在游泳池上搭一个场子,冰面非常不平整,条件真的很糟糕。“徐睿常常利用假期去北京找教练短期培训。”这些年上海的冰场越来越多了,设施越来越好,高水平的教练也落户上海。“过去6年,徐睿辗转过四个冰场,如今落定在奥运冠军杨扬开设的飞扬冰场训练。
去年徐睿在上海市花样滑冰锦标赛中获得公开赛青年女子A组第一名,今年她又在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冬季阳光体育大会中获得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总成绩二等奖。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中国正迎来冰雪项目的春天。徐睿说自己一定会坚持下去,“这将是我一辈子的爱好。”
成长烦恼 坚强如冰
成长,怎会无忧无虑?徐睿的烦恼,大多都与花滑相关。
两年前,徐睿经历了生长痛。几乎每个女孩在生长发育时都会有痛感,强度感受各异。格外敏感的徐睿疼得撕心裂肺。她不得不为双腿打起石膏,大约有三个星期时间静卧休整。“平时几乎天天都要上冰练习,突然停下来觉得生活中少了些什么。“身高已经接近1米60的徐睿,有时苦练3个月却看不到一点进步。”对大人小孩来说这都是最受煎熬的时候。付出那多么精力和心血,却看不到回报。有时我会劝女儿放弃,但反而是她试着说服我,告诉我不能看到困难就退缩。“在牡丹江,徐睿第一次在室外冰面表演。灿烂冬阳映射在冰面上,明晃晃地刺眼。睁不开眼睛的徐睿只能闭着眼睛转圈,她勉强支撑着完成了表演,但一到场下立即晕厥过去。”这样的故事太多了。但也正是在冰场上的捶打,徐睿变得更开朗,更自信,也更坚强。
冰场上的强者,同样不甘心学业上的落后。徐睿考上了名声响亮的世界外国语中学,还入选了培优班。每天她需要完成4个小时的作业量。“我们的家在徐泾,冰场在浦东三林,同时还要考虑学校的位置,所以去年开始就在瑞金路租了房子,为的就是兼顾上学和滑冰。”每一天,徐睿的晚餐都是在车上吃完的。从学校到冰场的路,也是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其实不远。
梦想不灭 前程似锦
徐睿的爸爸是复旦大学的教授,专业是国际关系。和许多家有“冰孩”的父亲一样,他也不支持孩子花费那么多精力在滑冰上,更不用提花滑的危险性。“摔一千次有时也掌握不了一个动作”,这是花滑的常态。母女俩的坚持,慢慢见到了成绩,徐睿说老爸的笑脸也多了。“他从来不会到现场看我比赛。但现在会把我比赛的视频发给朋友们看,还会当面表扬我,鼓励我,这是相当大的肯定。”
已经连续五年,徐睿都会在暑假去美国的冰雪俱乐部训练。“美国有太多这样的俱乐部,我们去的是奥林匹克中心。那里,即便最大牌的国家级教练也会亲自指导小朋友,他们希望能够广泛地发展这项运动,而青少年是最大的希望。”徐妈妈攒下年假去美国“陪读”,陪伴是她给女儿最好的支持。“我一直希望孩子这一生能有一个持续的兴趣,持续的运动和持续的朋友。这些年来,花滑把这一切都给了我女儿。”
体育能带来的,不仅仅是金牌与荣誉。它强健了身体,强壮了意志,更能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塑造个性。徐睿只是上海滩一个普通的热爱花滑的少年,今年她格外兴奋:花滑世锦赛来了、冬奥会或将落户中国。这项高冷的项目,看见了锦绣的前程,徐睿们,也遇见了很美的春天。
本报记者 华心怡
2015花滑世锦赛
距离开幕还有2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