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读书/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3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90后”之后,“00后”登场
任晓雯
  ◎ 任晓雯

  当媒体还在讨论“90后”时,“00后”已悄然登场了。

  初知朱夏妮,是因一本名为《初二七班》的诗集。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小诗人,已有“口语写作”的老辣路数。随举简短一例:“唱国歌时/老师背着手/身体摇晃/眼光扫过这个班/当她眼睛看到我时/我稍稍加大了声音”(《唱国歌时》)。

  青春期诗人并不稀奇。每个人在青春期时,都曾写过诗,或有过写诗的冲动。但这样沉稳冷静、近乎零度的青春期诗歌,则是稀奇的。诗人杨炼说:“在朱夏妮的诗里,我感到一种和我完全不同、却同样深刻艰难的‘处境’,我想到少年的顾城,但有全然不同的语境。”

  更让我稀奇的是,诗人朱夏妮,转身又变成小说家朱夏妮。她在2014年6月初三毕业之际,完成了长达十万字的现实主义小说《初三七班》,先由2014年5期《江南》杂志节选首发,后由东方出版社于2015年1月正式出版。

  小说主角周雨歌,新疆籍女孩,排球特长生,准备放弃高考去美国读高中。整本书由周雨歌初三毕业前夕的生活碎片构成。从初二七班到初三七班,从诗歌到小说,让我印象最深刻之处在于:朱夏妮的文字没有这个年龄女生的煽情、造作、夸张,以及对周边事物的优美化。朱夏妮是安静朴素的,时有小大人似的横眉冷视。

  一个初三女孩的小世界,被清清爽爽呈现出来。细节丰富,情感细腻,描述准确。小说既有成熟的语言,又有着未经“成熟”所筛滤的原生态。这与我们印象中的青春小说不同。毛姆、村上、塞林格描述的青春,是回忆性的。朱夏妮笔下的青春则是现在时,是带有现场感的,它没有岁月消逝、总结人生似的怅惘,它的甜度和痛感,都是新鲜的,刚刚好的。

  阅读《初三七班》,感觉像有一个成年视角,在与小作家同在。既成熟又童真。成熟与童真,是一个小说家所应同时具备的品质。因为表现童真是有难度的。我们必须有足够成熟的技巧,并且足够小心翼翼,才能绕开刻板既成的陷阱,避免陈词滥调的污染,将世界以一种新奇而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

  当众多年轻人在写作和阅读穿越、悬疑、恐怖小说时,初涉文字的朱夏妮,选择了最老实的现实主义手法,书写每个人都熟悉的日常生活。在我看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从来不是想象力的终极体现。能够在被无数人描述过无数遍的日常生活中,发掘一种新颖描述,才是最考验想象力和洞察力的。就像炒青菜往往能体现厨艺,没一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不敢把如此平常的菜式摆上台面。写作亦如是。关于人生最深刻的理解,往往蕴含在最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百姓故事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鱼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群山之巅传递文学美意
新书推荐
人生最大悬疑:向左? 向右?
“90后”之后,“00后”登场
新民晚报读书/夜光杯B02“90后”之后,“00后”登场 2015-03-01 2 2015年03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