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档案馆从外国友人处获赠大量老上海照片,其中有不少反映1932年和1937年上海抗战的画面。据捐赠者反映,其中有不少照片系由当年驻扎上海公共租界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拍摄,这一细节引起人们的关注。事实上,海军陆战队一直是美国武装维护海外利益及实施海外干涉的“急先锋”,在新中国成立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就曾在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书写下颇为特殊的一段历史。
“国中之国”
据美国档案记载,美国武装人员首次出现在上海应是1854年,当时清朝统治下的江南地区正处在太平天国革命的“风暴中心”,而与此同时,美国经上海口岸展开的对华贸易也在蒸蒸日上。为了维护海外利益,美国政府任命罗伯特·墨菲为首任官方美国驻上海领事,墨菲特意向美国亚洲舰队司令马休·佩里准将申请来多名海军陆战队员以及数名持刀的日本浪人,作为自己的警卫。
太平天国失败后,欧美列强与清政府保持了数十年大致相安无事的日子。但到了1900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八个国家组成联军入侵华北。1901年,八国联军强迫中国清政府签定屈辱的《辛丑条约》,给予美、英、法、德、俄、日本和意大利在华驻兵的权利。于是在20世纪初,美国迅速在北京、天津、秦皇岛、上海部署人数不斐的海军陆战队,是美国在远东驻兵最多的地区之一,仅次于殖民地菲律宾。
1916年,为满足在沪侨民、官员人数激增的需求,美国驻上海总领馆迁至黄浦路13-14号的新楼中,这座价值35.5万美元的新楼是当时全球造价最高的美国外交建筑。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领馆拥有10名来自美国国务院的官员,一名来自商务部的贸易专员,一名来自农业部的专员,里面包含了美国在沪治外法庭、监狱、码头、邮局甚至海军陆战队阅兵场,而这些设施均由美军陆战队负责保卫。
1927年1月28日,由国共合作主导的北伐战争开始波及上海。眼见广东革命政府的北伐军越来越逼近上海,帝国主义国家都变得手忙脚乱起来,深怕出现“第二次义和团运动”。作为预防措施,原驻菲律宾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4团奉命赶赴上海,“保护”那里的公共租界。
2月2日,部队登船出发,一周后抵达上海。没想到,4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发动血腥的“清共”行动,上海变成人间地狱,美军第4团不再将北伐军视为敌人,转而在公共租界开设兵营,做好长期驻扎的打算。1927年危机结束后,美军第4团开始承担租界警卫工作,美孚石油公司也经常雇请美军士兵去看守贵重物资,第4团还负责看守一家海军医院。在和平气氛下,美军官兵时常到法租界的酒吧消遣,由于酒后闹事,不少美军官兵被法租界警察逮捕过。从美军的档案来看,第4团很会利用便宜的中国人力资源,每个排都会雇佣一个中国仆人打扫营房、洗衣服、擦鞋和跑腿。美军的兵营基本是从上海本地人租来的石库门和私人公馆等,1929年4月9日,第4团开办了号称全球最时髦的“士兵俱乐部”,里面有保龄球场、台球桌、健身房、图书馆、餐厅、电影院、舞厅和客房。
夹缝中求生存
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呆在上海的美军陆战队注定不可能置身事外。1937年8月10日,美军第4团为选举团部吉祥物而举行盛大活动,他们还不知道中日全面战争即将在上海上演。8月13日,日军以“两名日本兵被中国保安部队击毙”为借口(两人是因不听警告擅闯虹桥机场而被打死),悍然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淞沪抗战爆发。
美军陆战第4团指挥官查尔斯·普莱斯上校面见美国驻沪总领事克拉伦斯·高斯和英国驻沪部队总司令斯莫里特少将,寻求采取必要的行动方案。最后,普莱斯接到美国亚洲舰队司令雅内尔上将的命令,内容是:“不允许任何交战国士兵进入上海公共租界,如果有士兵胆敢强行闯入,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有权武力驱逐。”最终普莱斯听从亚内尔的命令,陆战队员开始在公共租界四周加强戒备,禁止中日士兵进入。
当年10月,日军发起最后攻势,中国军队陆续撤离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变成“孤岛”。由于租界当局奉行中立政策,中国政府人员仍可自由活动,中国海关、邮局、电信、银行等部门照常工作,爱国的中国报社也在租界内不断宣传抗日思想,日本人恨得咬牙切齿,但任何对公共租界的入侵都将导致日本过早地与英美摊牌,于是他们转而采取一系列对抗举动,制造紧张气氛,让英美的日子也不好过。
11月初,日军一个中队试图跨过苏州河,美军第4团B连开枪警告,但日军继续前进,甚至运来大炮。眼看美日武装冲突迫在眉睫,日军司令松井石根发来急电,命令日军不得滋事。尽管危机得以化解,但日军却加强了封锁。12月12日,日本飞机轰炸并击沉了停泊在长江上的美国炮艇“班乃”号,造成两死多伤的事件。美国人异常愤怒,但美国此时奉行“孤立主义”,加上日本赶紧道歉赔款,所以没有发生“擦枪走火”。
1937年12月的一天,日军强行在公共租界举行一场“胜利阅兵”,游行期间,一名藏身小巷里的中国人突然向日军投掷手榴弹,一声巨响之后,三名日军士兵倒地身亡,而在街边站岗的公共租界巡捕立即开枪打死这名袭击者。虽然袭击者被当场枪杀,但日本人没有善罢甘休,仍坚持以“搜寻刺客”为名,派出更多部队进入公共租界,随后又扬言“为了恢复公共租界的秩序,日军必须接管租界”,对此美方态度强硬地表示:“绝不允许任何破坏公共租界现状的行为方式,否则我们就将采取必要措施。”不久,日军又派遣汉奸伪装的中国军人进入租界区,试图以此为借口出兵,美军在中国百姓帮助下识破了这群汉奸,没让日军阴谋得逞。
“武装人质”
1939年,托马斯·霍华德上将接替雅内尔上将担任美国亚洲舰队司令。出于对美军安全的担心,他命令舰队主力从上海撤往菲律宾,只留下几艘炮艇在上海,成立美国长江巡逻队。紧接着,1940年1月3日,佩克上校取代普莱斯,担任第4团新团长。在此期间,国民党除奸队和日伪特务在公共租界街头巷尾大打“游击战”。美国海军陆战队像当地巡捕一样疲于奔命。
到1939年9月欧洲战事爆发,驻上海的1000名美陆战队员所面临的形势更加难以琢磨。过去,一旦日本人试图挑战美国陆战队的权威,会有别国援兵前来支援,但如今整个国际局势一团糟,谁也顾不上谁。当时,意大利尚在上海拥有750名全副武装的步兵,但由于墨索里尼政府与日本打得火热,他们不可能为美国火中取栗。法国倒有4000名军人,可在1940年6月亲德的维希政权建立后,这支部队也靠不住了。剩下只有英国,但随着欧洲战线吃紧,其仅有的一点兵力也于1940年8月26日撤出上海。
日军趁机警告美军第4团,如果继续赖在上海,万一发生“交火事件”,日军概不负责。一旦美日擦出火花,1000号美国人马将在上海与数万人的日本军队对抗。因此,一名美国陆战队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在上海的外国部队中,我们的队伍是最强大的,但却是毫无意义的“武装人质”。
一进入1941年,美日两军在上海的摩擦更为频繁。有一次,驻苏州河南岸的美军第4团第1营营长卢克少校下令炮击越界日军,炸死数名日本兵,日军司令部调来数架飞机轰炸美军阵地,第1营损失12名士兵,后来佩克上校当面向日军赔礼道歉,才算平息事端。还有一次,日军故意押着被捕的中国游击队员,来到美军阵地前处决,美军官兵不忍看到如此血腥的一幕,前去营救游击队员,双方又发生交火,两名美军士兵阵亡,日军被击毙三人,到最后还是美军团长佩克出面向日方道歉。5月14日,塞缪尔·霍华德上校接任美军第4团团长一职,他下令收缩防线,尽量避免和日军冲突。7月,日军开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今越南南部)。作为报复,美国宣布对日实施贸易制裁,罗斯福希望日本能够悬崖勒马,减缓在远东的侵略,但更加激怒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鉴于形势危急,经过霍华德上校和美国驻菲律宾总督麦克阿瑟的不懈努力,11月初,华盛顿终于允许第4团撤往菲律宾,美国客轮“哈里森总统”号和“麦迪逊总统”号负责这次运输行动。11月27日,一个寒冷的日子,美军第4团第2营、后勤人员和总部工作人员率先穿过南京东路来到黄浦江码头,等待登上客轮,28日,第4团余下的部队也登船离开。史料这样记载:“这些美国陆战队员步行从驻地走向外滩。走在队伍最前头的是军官,接着是演奏军歌的军乐队,最后面则是全副武装的步兵。在南京路和外滩,上海市民们站在街道两旁送别,大家都知道,日军的铁蹄马上就要踏入租界了。”
美军第4团撤到菲律宾后,被派到菲律宾中部驻防,后又调往科雷希多岛。1942年,日军入侵菲律宾,在击败巴丹半岛的美菲联军后,迅速杀向马尼拉湾最后的屏障科雷希多岛。5月5日至7日,日军遭到美军第4团猛烈抵抗,该团伤亡达80%以上,霍华德上校命令烧毁团旗后自行分散突围,但仍有大批官兵被俘。在战俘营里,有一些日本看守曾在上海驻防,他们对美军第4团很是痛恨,故意找茬折磨这些“中国海军陆战队员”,该团很少有人活到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