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们全班31个小朋友,只有5个最乖的人,才有资格进幼儿园游戏探索室玩,你同意吗?”
“为什么?这不公平!”6岁的女儿脱口而出。
事实上,“乖小孩专用活动室”只是假设,但在华中师范大学,最近却出现了“优等生专用自习室”——8号教学楼两间教室被教务处指定为“博雅计划”和“未来教育家计划”学生专用。两项计划旨在培养精英,分别面向非师范类和师范类专业大二学生。选拔标准包括:专业课成绩排名靠前、外语水平高、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强……
有人为“专用教室”点赞,称其有利于奖励上进、激励后进。这是在偷换概念。奖优有一个重要前提:不损害他人利益。以奖学金为例。如果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凑份子给少数同学发奖,激励就变了味,有失公平。奖励一部分人,不能以剥夺另一部分人的权利为代价。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选拔优等生时,只要恪守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评,就是平等。没入选的人,应努力追求“个体救赎”。说回“凑钱发奖学金”的例子,在公开、公正、公平的考试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来争这笔钱,所以奖励就很公道?当制度设置出现瑕疵,单纯强调规则公平,很无力。
回忆起一个大学室友,是健将级运动员、体育特长生,学习特别刻苦,每晚出门自习,熄灯前才回寝室,成绩却徘徊不前。那两个自习教室里,很可能也有像他这样勤奋的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薄弱,他们再怎么努力,也没机会入选“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无法实现所谓的“个体救赎”。但对学习的渴望,不输给任何人,为什么要给教室贴上“专用”标签,把他们“请”出去?
吊诡的是,面向师范类专业的选优计划,名称是“未来教育家”。习惯享受专用自习室的他们,将来在教育下一代时,是否会不假思索地在班里划区——好学生坐前三排,差生请后排就坐,只要你足够努力,都有机会坐前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