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陈云同志110周年诞辰纪念日。作者以文缅怀,回忆了陈云同志善打算盘精算账的一些往事,并写下来刊登在《上海滩》2015年第6期上。
1905年6月13日,陈云出生于上海青浦练塘的下塘街。
1913年,陈云曾就读于镇上刘梅安所办的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914年,他在镇上的贻善初等国民学校求学。1917年,进入青浦县立乙种商业学校学习珠算、簿记等课目,寄宿于青浦县城的码头街8号裕丰客栈的中药仓库。在这里,陈云接触到了财务会计知识,学会了打算盘,还学会了记账册,掌握了经济学的原理。
新中国建立之后,1955年1月到1961年7月期间,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四次来到家乡青浦,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体察实情,了解民生。
1961年,为了寻找国民经济摆脱困境的办法,陈云再次来到了上海青浦的农村,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蹲点调查。他马不停蹄、日以继夜地访农户、下田地、看猪圈、召开各类座谈会,实事求是地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他用打算盘的方法,客观冷静地算了一笔笔“三农”发展的经济账,反映了农民的心声,形成了《青浦农村调查》报告。
善做加法 私养猪比公养猪好处多
小蒸公社原是青浦农村养猪最多的地方,1958年公社化后,养猪却是一年比一年少。1958年为6869头,1959年为5700头,1961年只剩下3777头。陈云在调查中发现,“公家养猪的地方脏得一塌糊涂,小猪、大猪、病猪、好猪都是格式化的饲养,吃一样的饲料。而农民家里养的猪,都是干干净净,还捉泥鳅喂猪吃”。
在养猪座谈会上,陈云启发大家说:“你们现在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为什么越养越少,越养越不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发言,倾述苦衷。归纳起来,这几年上面强调公家养猪,有四个“跟不上”的弊端:一是饲料跟不上,猪饿死;二是管理跟不上,猪养不大;三是劳力跟不上,饲养不到位;四是保暖跟不上,好些猪冻死。然而,陈云在农村实地走访时,看到社员自己养的猪,不仅成活率非常高,达到99.2%,而且饲养照顾很到位,积极性和经济效益都很高。陈云通过一看二听三算账,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在小蒸农村,无论母猪还是肉猪,私养比公养的好处多:私养猪饲料比较充足;私养猪比公养猪长肉多;私养猪比公养猪积肥多;私养猪可以利用辅助劳动力和工余时间;私养猪还节约稻草。因此,私养猪能赚钱,公养猪却要亏本。
陈云指出:“要迅速恢复和发展养猪事业,必须多产苗猪;而要多产苗猪,就必须把母猪下放给社员私养,这是今后养猪事业能否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一个关键。”陈云还特别强调,中央关于“公私并举,私养为主”的肉猪饲养政策,同样适用于母猪的养殖。最后,他的调研成果,形成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的报告,扭转了农村养猪的困局。
精做乘法 种双季稻得不偿失
青浦的小蒸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过去不种双季稻。但是在“大跃进”运动中,有些领导好大喜功,把单季稻改为双季稻,以此来提高粮食产量,并规定了播种指标,搞强迫命令。当时,青浦农民对种双季稻很有意见,因为“种出来”的后季稻不饱满,西北风往往能把稻秆吹倒。农民形象地说,种“双季稻”要“双脚跳”,“老天爷不帮忙就变成伤心稻”。
陈云通过实地察看、走访,在农民的座谈会上,他精确地算了这样一本账:“种双季稻表面看比种单季稻多收220斤上下,但实际上看,种双季稻各方面损失都很大,各项损失总和约300余斤。”陈云自信地娓娓道来:由于种双季稻要在单季晚稻中寄秧,寄秧田将因此少产稻谷约150斤;双季稻比单季稻每亩多用稻种40斤;加上种双季稻不能种夏熟作物,如蚕豆、小麦,又损失了60至80斤。此外,种双季稻多用肥料、多用劳动力等,成本支出较高,又折算掉几十斤的稻谷。陈云根据小蒸农村的实际情况,得出“种双季稻不如种单季稻加种蚕豆效益好”的结论。
1960年,小蒸周边的嘉兴地区的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到耕地的百分之六十,但却减了产。对这个新的耕作制度,广大农民都不适应,农业科学家也有不同看法。最后,陈云形象地说:“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种双季稻是得不偿失,应该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做好乘法,才能让农业的效益最大化。
敢做除法 才能消除小偷小摸
陈云在青浦农村对小蒸进行调查时,农民反映强烈的是:当时青浦农民生活困难,小偷小摸多,集体利益受损的现象普遍。陈云走访了群众,查阅了相关资料,对小蒸公社农民自留地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召开了自留地问题的座谈会。会上,广大农民反映自留地太少,而且多为“杂边地”,即路边、河边、塘边等大田之外的零散土地,满足不了农民吃菜充饥的需求。陈云反复权衡以后,赞成大家的意见,主张农民增加自留地。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吃饱肚子、渡过难关,还可以消除农民小偷小摸的问题。
陈云说:“土地少的地方,自留地的比例要高于5%至7%,甚至7%到8%。高产地区如果还继续这样搞,农民肚子很饿,要保持高产,就没有办法。你不给自留地,他就偷。今年6000亩红花草,农民成群结队吃掉4200亩,结果晚稻肥料很少。不仅新鲜吃,而且晒干。青蚕豆,也是吃了再说。掼麦子的时候,不掼干净,麦秆上留了很多,回去自己搓下来吃。”陈云还形象地比喻说:“你不让他走新街口,他就走小巷;不让走天安门大街,就走了弦胡同。结果,公私两不利。”
针对群众说的“干部吹牛皮,社员饿肚皮”“干部出风头,社员吃苦头”的顺口溜,陈云非常重视,认为这是一股浮夸风,必须制止。他觉得要勇做除法:只有留足自留地,才能彻底消除某些农民的偷窃行为。只有安排好群众的生活,才能使我们党与群众血肉相连。
巧做减法 取消不合理的来回折腾
青浦是个“开门见河、出门动橹”的江南鱼米之乡,全境有21个湖泊,水产资源非常丰富。以往许多农民和渔民于晚间在黄浦江周边捕鱼,待到黎明时到上海出售,作为家庭的副业收入。后来,上海市有关部门规定,青浦每月要向市区供应若干吨鲜鱼等水产。青浦县就不准农民和渔民把捕到的鱼,直接运到上海市区出售,而是要先运回青浦,卖给青浦的水产公司,集中后再运往上海市区销售,完成青浦的水产供应指标。然而,这样绕个大圈子,来回折腾,两次运输,不仅把原本鲜活乱跳的活鱼运成了死鱼,而且提高了运输费、手续费等成本,导致农民卖不出好价钿,市民吃不上新鲜鱼。陈云调研后,觉得这种做法不合情理。于是,他找青浦县委领导谈话,要他们做好减法,取消这种不合理的流通环节,保障鲜鱼的供应。
1978年秋,陈云在杭州休养。一天黄昏,他到玉泉公园散步,远处传来一阵阵清脆的算盘声。原来,公园茶座的一位女会计正在“噼噼啪啪”打算盘结账。陈云不觉眼睛一亮,他走过去,十分谦和地对那位女会计说:“你的算盘让我打一下可以吗?”女会计看见是一位彬彬有礼的长者,就说:“可以,请打吧。”陈云坐下来,十分熟练地打起算盘。那位女会计看到此景,很佩服地夸奖道:“老同志,你的算盘打得真好!是老会计吧?”陈云用上海话连声说:“谢谢侬!谢谢侬!”
陈云打算盘这个镜头,被跟随陈云一起到公园散步的工作人员拍摄下来。1981年1月,赵朴初先生看到陈云打算盘的照片,欣赏之余,赋诗一首,刊登在《财政杂志》第3期上。诗曰:“唯实是求,珠落还起。加减乘除,反复对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老谋深算,国之所倚。”
这首诗不仅赞颂了陈云对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夸奖了他在共和国的经济建设中善打算盘,为民谋利,还巧妙地把陈云一贯倡导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实事求是精神进行了形象化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