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思想共识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项国家战略,对其理解和把握,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闸北区举办处以上领导干部国防形势教育课,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召开“双拥工作智囊团”会议,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在总结表彰会上,总结提炼出上一轮双拥创建精神,即“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不断提升双拥工作的思想理念和认识水平。
每年组织区四套班子领导参加军营一日活动,专门就双拥工作的融合发展问题,与武警政治学院等驻区师以上部队党委常委集体分别进行交流研讨,凝聚军地双方领导的思想共识,更新思想观念。
把国防教育列为区委党校教育课程,全面系统地进行教育培训。每年新招聘的公务员集训,安排国防教育讲座和队列训练,区领导到场督导。每年对安置在本区的军转干部集训,进行国情、市情、区情教育,引导大家发扬部队优良传统作风,适应角色转化。定期开办了全区分管双拥工作领导干部、联络员、信息员参加的双拥工作专题讲座,明确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工作流程,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双拥工作,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建设三项机制
要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必须站在高位搞好顶层设计,从优化工作机制入手,建立“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为此,闸北区下功夫建设三项机制。
建立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坚持做到“四个纳入”,即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驻区部队建设规划、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军政座谈会、议军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实行集体领导;成立家属就业子女就学工作领导小组、涉军维权小组等专门组织,重点解决关系部队建设和官兵切身利益问题。拿出编制员额增设双拥工作专职副主任,以加强日常双拥工作的领导。
健全配套的制度规范机制,研究制定了《区双拥单位工作职责》、《区双拥工作实施细则》、《区双拥工作考评办法》等。制定出台《军嫂就业安置工作实施细则》、《社会优抚安置服务规范》、《部队子女入学实施办法》。每年定期召开工作部署会,组织对医疗机构、旅游景点和公共服务场所落实双拥优抚政策情况开展大检查,确保政策制度落到实处。
完善刚性的运作管理机制,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每年两次听取专题汇报;由区委常委、纪委书记负责,率领由区双拥办、纪委、组织部、公务员局等部门领导组成的检查小组,定期督导检查职责任务落实情况,做到考核结果公开公正;将双拥工作纳入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年度述职报告内容,尽责履职情况与其晋升奖惩挂钩,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形成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的良性循环,营造了“主管部门管全部、各街道(镇)管一片、成员单位管一条、各居委会管一点”的双拥工作网络格局。
拓展创新途径
让文化创新出彩,唱响军民融合主旋律。许多单位组织送节目、送书刊、送器材、送讲座进军营,充实部队文化资源。2014年9月,军地多家单位共同举办“携手追梦行”艺术联展,征集闸北区民间及部队的摄影、书画作品600余件,选展200余件,在海上文化中心面向社会免费参观。
让领域创新出效,双拥工作向新领域延伸。区委与驻区7个师以上部队党委开展党建交流活动,同学党建理论,研讨党建课题,交流党建经验。临汾路街道与武警政治学院开展“党建促共建”活动,创建了“一校、二站、三基地”等六个载体,实现了社区党建经验与学院理论优势的强强联合。
让科技创新出力,实现军民科技力量融合。驻区某部长期与上海航天局、气象局、天文台等开展技术合作,大幅提升了部队的装备手段建设。他们为区人社局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和综合管理系统》、《失业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就业信息发布的智能化程度;区双拥办利用上海市行健职业学院的教育资源,设立现(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部队现役士兵开设汽车维修和电工等专业培训班,考试合格的均发结业证书,入伍即入学,退伍即结业。
让平台创新出众,承载更多更新的内容。延伸国防教育平台,全区建立的10个国防教育基地、9个讲师团、13个“军营一日”活动点、2个少年军校、1个民兵训练基地,承担全民国防教育训练任务;驻区部队每年选派军政素质过硬的年轻官兵,为区域内学校高中新生开展军训工作,四年来军训学生达11527人次,许多参训同学立志报考军校,有些已成为出色的军官,达到了“军训一星期,影响一辈子”的效果。还将优抚项目纳入闸北区社区公益招投标平台,为吸纳社会力量投入优抚工作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撑。
追求双赢效果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统领下,双拥工作日益呈现出由政府双拥向社会双拥、由领导双拥向群众双拥、由单项双拥向全面双拥、由节日双拥向平日双拥转化的趋势,并逐步成为一种新的常态,推动双拥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也为特大城市社区管理积累经验。
下沉重心,创造新模式。每年春节、“八一”期间,区委区政府领导带队,专门组织慰问驻区基层部队,把温暖送到基层官兵;区民政局协调农业银行,在驻区某部营区门口建立“爱军自助银行”,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官兵。
追求双赢,吸纳新力量。借助多方力量开展双拥工作,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区内50多家企业和组织参与双拥活动。2014年,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闸北区分会正式成立,6家区属企业和8街1镇参加募捐,很快筹措资金1000万元。在驻区部队闲置房屋整治期间,区政府统一协调,街道出资改造或修缮沿街房产25间。对部队所属海鹰小区的综合治理投入500余万元,使之面貌焕然一新,解决了汛期严重积水、房屋渗漏等问题。区房管局、区建交委、区绿化市容局等部门为部队营区的房屋修缮、管道整治、道路修复、营院绿化等建设项目都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财力支撑。2011年至今,区房管局积极统筹协调,克服了机制程序制约和全区修缮工程资金紧张等困难,共组织实施涉及部队产权的各类住宅修缮工程达94989平方米,总投资440.6万元。
发挥品牌优势
发动群众,推出新品牌。临汾路街道的“红帆船”优抚项目,为优抚对象提供生活照料和心理抚慰的“菜单式”个性化服务。在其辐射带动下,又先后产生了彭浦镇的“金号角”、大宁路街道的“鱼水亲情”和芷江西路街道的“欢乐集结号”等优抚项目,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专业运作、社会参与”的优抚工作新路子。共和新路街道“兵妈妈驿站”建立10周年,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大宁路街道粤秀小区19号楼的24位“兵妈妈”联手拥军,定期准备家宴请附近部队士兵小聚,帮助军人家属联系租房,长年为出差或加班的军人做家务带孩子,被誉为“拥军五星楼”。军休所三站与陆丰社区结对共建,成立了“老益壮”退休军医志愿者义诊服务队,使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了专家们的医疗保健服务。
延伸触角,打造新亮点。对于在长期双拥工作中形成的一些传统项目和做法,注重扩展其内涵外延,使之产生新的活力和亮点,凸显时代精神。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各街道(镇)普遍组织居民进军营、官兵进社区,增强活动的互动性,既有包元宵、包饺子、包粽子,又有演节目、做游戏、拉家常,浓厚了军民亲如一家的氛围。每年3月5日,上海火车站地区组织军地数十家单位开展“雷锋就在我身边”志愿者活动,不仅为过往路人提供多项便民服务,近年来还专门制作国防宣传板和学雷锋主题黑板报,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国防双拥宣传上,不仅在重要路段和繁华场所设置宣传版、宣传栏、电子屏,而且组织大批的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上门入户,为2500多户军属和优抚对象张贴“光荣人家”条幅。每年老兵回沪返乡,精心组织召开欢迎会、就业指导会和企业招聘会,为退伍军人就业提供全程服务;对应征入伍新兵,除了保证兵员质量外,还开好欢送会。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王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