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宁可信其有?
郁晶陶
  郁晶陶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为古训。对于无法分辨真假的信息,对于不能确认是否存在的事物,姑且相信它是真的、是存在的——这样的选择,当然不能算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但就像有人说的,作为行为指南,却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在野外看到一个蘑菇,不知道它有毒没毒,最好的办法是不去吃它,至少不会被毒死。

  人们为什么会“宁可信其有”?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潜在的损失更能影响人的决策。在一项“如何鼓励女性进行乳腺癌自我检查”的研究中,向女性强调不进行检查可能带来的损失,比强调预防乳腺癌可能得到的收益,更能让女性行动起来,进行自我检查。同理,如果认为“信其无”可能带来损失,人们就会“宁可信其有”。

  然而,许多谣言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明示暗示“不相信我你就要吃大亏了哦”,让人对其深信不疑——即便有所怀疑,甚至正确的信息已经摆在面前,也会认为“小心一点总没有坏处”。辟谣之艰难,往往源于此。比如,流传已久的“迷魂药”谣言,虽有果壳网、@江宁公安在线等科普网站、警方官微多次辟谣,但仍然“生命力”顽强。在地铁、公交等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公共场所,吸入性麻醉剂不可能达到足够的浓度,更不要说拍一下肩、吹一口气就把人迷晕了(当然,口服的迷药是存在的)。如此反复的辟谣、科普,拂去了许多人眼前的迷雾,但必然还有人“宁可信其有”。

  如果说有些“宁可信其有”具备合理性,有些虽不理性,但不会让人有大的损失,顶多因为不必要的谨慎付出一点社交成本,那还有一些,就可能被无良商家利用来发财了。比如,一些普通保健品的“疗效”被吹得神乎其神,一些食品的“抗癌效果”被无限夸大,无非是利用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这些东西吃下去虽然没多大坏处,但也不值得人们付出那么多金钱。“宁可信其有”,原本是为了免遭损失,如果反而因此受损,不能不说是一种荒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第A09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健康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大购网专版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豪车“素质”拷问财富品质
水往哪里流?
道德模范评选不该有“刻板成见”
宁可信其有?
不许给差评?
留守儿童为何走向人生末路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宁可信其有? 2015-06-15 2 2015年06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