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上海,总共有两种天气模式:一是三天两头不召而至、骤起骤落且大到不可思议的雨;二是仿佛才起头、向前展望很容易心底生畏的闷热。
黄梅季节,多雨,闷热,在江南原是自然。不雨的时候算是反常,叫作“干黄梅”。然而今年的黄梅天真是湿得够够的。前些日子的午夜响雷,让好多浅眠者惊起不敢眠;一旦暴雨成灾,上海东北角变成水乡泽国,大学校园里学生摸鱼、居民街头划船之类的新闻,瞬间刷亮朋友圈,传遍全世界。不过,因为未像前些年其他几座大城市那样积水成祸,除了城市管理者不免要暗自胆战心惊、冷汗频出外,很多人都将这一场大水当成了沉闷生活里难得的戏剧性情节,不花钱也不走心地娱乐了一回。
节气才到夏至,高温预警也已经开始。下过雨,气压仍低,找不到风在哪儿吹,抑郁闷热的感受一点不减,一眨眼温度已经升到30℃、35℃。气象学家告诉我们,今年三伏天比往年都长,有40天。虽然不能肯定说会有高温,但光是想想这长出来的三伏天,也足以“闻风丧胆”想要休假逃去凉爽地带了吧。何况,全球的科学家们还纷纷“补刀”,告诉我们,太平洋的海水正在迅速升温与上涌,通常4年一度的“厄尔尼诺”很可能归来,今年或将出现一次“超级厄尔尼诺”。“厄尔尼诺”这种神秘的气候现象,曾在我们这块大陆上引发洪水、干旱、森林大火、烟尘以及饥荒。
不知和这样的暴雨、燠热天气有没有什么关联,在过去这段日子里,患者袭医、中学生凌弱、驾驶员路怒打架、公交车失控之类消息大有集中爆发之势。比如好好开着的44路公交车,忽然就撞上延安路高架立柱,伤了无辜乘客;南京街头的宝马车撞碎马自达造成触目惊心的惨祸,司机光天化日高速闯红灯过路口,据说既非酒驾毒驾也非富二代、官二代;前几天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有人仅因为医生写错患者名字,就对两位医生拳打脚踢;还有三名男子在杨浦区某条路上随意变道引发口角,冲上公交车去暴打司机……
生理学和心理学家可以证明,天文气象变化的确可以对一些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但身为日常生活远离自然的城市人,我们对暴雨、燠热、旱涝丰歉之类天象或灾祸的感受,其实远不如对周遭人工环境那样敏感和计较。
因此,我更愿意将种种不可思议也难以理喻的极端事件的连续发生,归因于社会情绪与心理感受上的“超级厄尔尼诺”——以不确切的恶意揣度代替了常识判断,用情绪化表达替代和无视科学实证,纵疯狂的暴力行为驱走了平和、理性的沟通程序,令个人与社会都因此付出高昂代价。成年人如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服膺权势、施暴弱小,更成本能。
衣食足,然后重法度、知礼仪。这样的古训在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似乎还没有充分显现它的效应。我们身处于人人皆有财富与资源性恐慌症、违规犯规现象众多、严肃执法惩处的力度不足的行车和社会环境中,偶然事故和恶劣情绪被放大、失控酿祸,几乎是必然。
一国一城之治惟有靠法。一个人能否安然捱过“厄尔尼诺”期,则需要有个人的自觉、定力和选择。一位知名医生告诉我,他从不在朋友圈或微博转发暴力袭医事件,因为转来转去都是“负能量”。一个怀揣负能量的人做事很难成功,一个满是负能量的社会纠纷只会更多。
你将怎么度过这个“超级厄尔尼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