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上海,从早到傍晚,在大街小马路,尤其是弄堂里,yéhūyé吆喝声不绝,是啥?是收旧货的。现在我想:这行当的吆喝颇有古意,不是吗?他不是在喊“易货也”?
那时收旧货的,挑两只竹筐,边走边吆喝,经营的无论什么都要。当然太大过重的挑不动,贵重的卖主不可能找肩挑的出手。也难说,可能会收到官窑青花,宋版残本。冷门的名家字画,所以那时的旧货“鬼”,是需要有点眼力的。据传我们一位同行就在旧货摊上捡得“董其昌”的。
现当今旧货升格了,一般破损的东西丢垃圾桶,许多种类用品大多属一次性的,穿旧的衣裤鞋帽大都归入废弃类,收旧货的只要两类东西,一是可回炉的废纸品;一是家用电器、手机电脑,他们不会用挑担,改为运货三轮或电瓶车,也不吆喝改为电喇叭、茶壶盖悬一铃铛,一听到叮当声,家人就会把捆扎好的旧报纸和各种各样函件交换几文小钱。
这样的交易其实还在三百六十行内,是因为经营内容及方式与以前的大不一样了,把它归到哪一行呢?所以只得以×代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