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贡山下,邵国强请我们喝他做的野生手工茶。我轻抿一口,称好茶。他像孩子般笑了。他说这茶长在廿三弯上,无污染,无公害。
我到过宜兴许多次,第一次听说廿三弯。廿三弯又名啄木岭,是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间的一座界山,传说当年项羽被刘邦追杀,慌不择路,从这里策马翻山越岭逃到浙江。在山坡上留下23道之字形马踏蹄印,后人依印筑路,俗称廿三弯。邵国强是廿三弯邵坞村人。迷人传说和山上美丽的茶园,让我对那里充满向往。第二天我们随邵国强上山。
我与邵国强同车,一路听他说廿三弯:“山顶原本有个境会亭,唐代常州湖州两太守每逢茶季在此办茶宴品茶斗茶,白居易为此还写过诗。”
白居易时任苏州刺史,那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因寄此诗》曾被许多人传诵:“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让我意外惊喜的是,白居易诗中情景此刻居然离我这么近。“那境会亭还在吗?”邵国强说:“早不在了。”言语中不无惋惜。
进邵坞村时,见一牌坊,上书“境会胜迹”,可见邵国强所言不虚。群山环抱的邵坞,漫山遍野长满毛竹,满目翠色。邵国强在自己家门口停下车,我们向山里走去。登上山脊,这里的风光令人迷醉。近处有青苔、蕨草、翠竹、山石、寺庙,远眺见峰丘起伏、连岗接坡、层峦叠翠。我不由想,难怪这里的茶被陆羽、卢仝誉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天子爱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山上有丛丛茶树,唐朝被列为贡茶的“阳羡紫笋”就产自周围。邵国强的茶园还要往里走。
邵国强很小就跟妈妈做茶,妈妈揉不动了,就说儿子啊,你来帮我揉几下。那时他才六七岁。他爷爷在的时候,山上有八十多亩茶园,后来没人管理,渐渐荒芜。2000年,他从济南回家乡,看到茶园杂草丛生,觉得可惜,硬是重新垦地种了三十多亩茶树。之后,他决定不再外出。他说“在外面挣多少钱都不重要”,他要守望家园。
到了邵国强的茶园,他介绍他的茶树种类,最让他骄傲的是他的十来亩野茶和一种叫“鸠坑种”的老茶树。传说是鸠把茶的种籽带到山坑中的。野生老茶树长得不很规则,叶色也比较深郁。茶园田陇遍是落叶,呈褐黄色,有的已腐烂。这松叶、竹叶就是茶树最好的肥料。
正是采茶季节,有茶农采茶。采茶工是邵坞村村民,有的还与邵国强沾亲带故,是他母亲临时请的。他母亲在山上为茶农做饭煮菜。正在这时,邵母提着一篮刚从地里挖来的新鲜嫩笋向我们走来,她那双手像老树皮一样饱含风霜。
邵国强为每人泡了一杯我们前一天喝过的野生红茶,汤色还是那么澄清透亮,茶味还是那么甘醇芳香。邵国强说:“你喝这茶,是不是有一种儿时的记忆?”寻找儿时的记忆,在外面挣多少钱都不重要,守望家园。我望着瘦瘦高高的邵国强,有点感动。我问这茶有什么名字吗?他说没有,“我就叫它廿三弯野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