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洋”遇到“土”
吴 霜
  吴 霜

  这是一场西洋风格的音乐会。在后台,演奏员们正在进行开演前的准备。我的朋友、中央乐团曾经的首席小号李老师说,那天他们正在准备着,忽然,看见那位专职的舞台监督急慌慌地走过来,头上都是汗。

  李老师问他是怎么了?舞台监督心急火燎:麻烦了麻烦啦!这回咱可真的是麻烦了!李老师一听不由得也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您……您说……怎么麻烦啦?监督瞪着铃铛似的两大眼,肩膀都耸起来,两手往两边一摊:今儿晚上没旦角儿啊!

  没“旦角儿”,这事情的确非同小可。一个舞台,任何时候,整场演出中如果没有一个女演员出台,从头至尾只有男生,观众们会看得十分乏味,没有兴致,这场演出基本就会是失败的下场。中国戏曲中称呼女演员为“旦”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那场音乐会中的女声歌唱演员因事临时不能到场,而这位音乐会的舞台监督曾经在评剧团工作,他的语言特色还沿袭着评剧团时期的习惯。这会儿,一个西洋音乐会的舞台监督,大喊“没有旦角儿!”您不觉得这实在很可乐吗?

  还想起一件事,是一位电影导演告诉我的。他在一部电视剧的拍摄现场,即将完成一天的工作时,听到他的制片主任在那里高声督促工作人员:我说你们是干嘛呐?赶紧着赶紧着,码前码前!晚上导演看着片子还得铰呢!

  导演说他听着这番话时就笑喷出来了。“码前”是非常北京化的语言,就是加快速度的意思,虽说放在当时的情境里并不十分到位,但还算说得过去,可是后面的“铰”片子就太不像话了。从来都是“剪片子”嘛,什么时候蹦出来一个“铰片子”?令人想起铰指甲、铰鞋面、铰橡皮、铰头发……铰什么也不可能是铰电影胶片铰电视片子嘛。

  导演说,别铰了,再铰那电影片子就给铰成碎片啦。

  还有个故事,就更有喜剧效果了。是电视剧《牵手》的导演杨阳告诉我的,她说她中学时候曾经在一个同学家里玩儿,同学是学拉小提琴的,那天在家里拉着练习曲,“咿咿呀呀”拉得恣意又认真,谁知被在一旁监督着女儿的母亲批评了一顿。她母亲是这样说的:哎哎,我说闺女呀,你拉的那个对吗?我可都听出来了啊,你那板儿没对着槽儿啊!板跟眼都在哪儿呐?慢点儿拉呀,你倒是算计准了再拉呀!

  板眼是戏曲中对节拍的称呼,一般人还都凑合听得懂,可是板槽儿又是怎么回事啊?这可就更加风格化了,戏曲人经常把业务上的语言形象化,节奏扣准了,拍子点儿要对在槽儿上,这是多么形象化的语言!戏曲人都明白,可是放在小提琴练习曲这里,就完全变成了一种东和西的大碰撞了。意思没有错,只是凭空里听着叫人哭笑不得。

  杨阳跟我说,她同学的母亲是一位京剧女演员,也就是一位旦角儿了。旦角嘴里说的是戏曲惯用语言,她却在一旁听得从心里要笑出来,真的是太有效果了。

  创意往往是这样碰撞出来的。我们经常说要创造出一种情理之中却是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其实这样的效果,在生活中不经意地就会被我们遇到。

  我的祖母是一位出生于杭州的大家闺秀,平日里总是安静稳重,一举一动都有笑不露齿行不动裙的风范,她讲的普通话带有一种清秀的苏杭口音,听起来非常轻盈柔和。有一次遇到我的来自天津的姥姥,乐子可真大了。

  姥姥是天津的劳动人民出身,自年轻起就家里家外摸爬滚打惯了的,心直口快,笑口常开,手脚麻利,行动如飞。她和我祖母之间的对话经常让我们一旁听得乐不可支。多年前,两个老人很久不见,坐在一起唠起家常。祖母说:“近来可好哇?”姥姥大声答:“啊哈!挺好的呀!”“身上也好哇?”“嘛?身上?哦!你是说身体啊?也挺好的哪!”“没有闹什么病哦?”“病?嗨!没有哇!打着跟头往前骨碌!没嘛病啊!”看,要是你留意,中遇到西,洋遇到土,是不是效果真的很不一般?你笑了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互动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聚焦/文体汇
   第A14版:人物/文体汇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专版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陆家嘴论坛特刊/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陆家嘴论坛特刊
   第B04版:陆家嘴论坛特刊/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陆家嘴论坛特刊
   第B06版:专版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陆家嘴论坛特刊
   第B08版:陆家嘴论坛特刊/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陆家嘴论坛特刊
   第B10版:陆家嘴论坛特刊/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陆家嘴论坛特刊
   第B12版:陆家嘴论坛特刊/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陆家嘴论坛特刊
   第B14版:陆家嘴论坛特刊/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陆家嘴论坛特刊
   第B16版:陆家嘴论坛特刊/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C04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现场
   第C06版:趋势/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论坛
   第C08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10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C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C12版:拍卖/国家艺术杂志
   第C13版:国家艺术杂志/专版
   第C14版:夜光杯
   第C15版:夜光杯
   第C16版:阅读/连载
第三百六十×行
当“洋”遇到“土”
父亲的挂件
廿三弯野山红
炒股闲话
新民晚报夜光杯C14当“洋”遇到“土” 2015-06-27 2 2015年06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