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领导来看望时随身还带了个“摄影记者”。在领导送上慰问金或俯身慰问病榻上的病人时“咔嚓”来一下。而且还常常不是抓拍,而是摆拍。甚至,还有将患有残疾的家人一同陪拍在旁的。这让病人和家属感觉很不自然,很不自在,很不舒服。
甚至,在探望重危病人时,病人已形容枯槁、不忍卒睹,可我们却依然还要对他“咔嚓”来一下,而后将照片挂在单位局域网上,让所有认识他的人来观瞻。
一个问题便提了出来,即一个人病了后我们究竟是否一定要前往探望以及如何探望?
还有,在探视年轻的女性病人时,将她坐(或躺)在病榻上的倩影以及她的闺房、卧室一并摄入镜头之中,而后挂在局域网上,供单位同事们一睹她在病榻上和卧室里的风采。
由于探视病人时总要拍照,拍完照后又都要上网。于是,镜头里的人便十分在乎和重视自己的神态和形象。
在探视病人前我们可以事先征求一下对方的意见,问其是否便于探视。在探视过程中若要照相也应征得对方的同意,要充分尊重对方的选择。倘若被探视者有家庭比较困难、家居陈旧、屋里凌乱等诸多的不便,那么我们更应当自觉地避免拍照,以免引起别人的尴尬。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微信、视频等形式来向病人传达爱心、表示慰问。慰问金的赠送也可以用打入银行卡而后在短信中告知等方法来完成。总之,一要讲科学,二要讲人性。就一定能让每一名被探视者真正感到舒服、愉快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