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复旦、上海交大率先进行的高招改革,业内专家一致认为,这应当属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破冰之举”。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叶志明说,两校改革试点工作是在统一高考成绩公布后,按事先公布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排序确定参加学校测试的考生名单。也就是说,这项改革是在坚持以统一高考成绩为基础的底线公平前提下,再开展以专家面试为主的学校测试。更为重要的是,高考成绩以60%的占比和30%的面试成绩、10%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起,构成了考生最后的综合评价成绩,并以此综合成绩来最终决定学生在综合评价批次的录取与否。
也有专家表示,上海两校的试点,与之前外省市个别高校已在探索的招生改革有着本质差异,其亮点就是坚守公平底线。因为,该试点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是考生高考成绩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必须得到保证。换句通俗的话说,两校面试的结果,不会对凭高考成绩入围校测的考生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而此前国内个别高校的录取标准,虽然也是高考成绩占60%、能力测试成绩占30%、高中阶段的学业成绩占10%,但这些高校基本上都是简单地“6+3+1”,而不是先依据高考成绩排序,按一定比例产生入围校测面试的考生。也就是说,进入这些高校面试的考生,其面试结果的排序,很可能对高考成绩的排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上海两校的试点也是紧扣未来高考改革方案所要致力推行的“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招生模式的。
在此次复旦、上海交大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中,大家欣喜地看到了一项真实的进步,即在高考的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大学自主选拔。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专家陆一把两校的做法比作“先粗筛、后细筛的组合”,认为这比单用粗筛或者细筛的遴选效果更好,是将国家层面的改革理念落实成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戴立益也表示,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所体现的全面性、层次性和特色化特点,有利于破除应试教育痼疾,为学校教育转型发展、回归的育人本原提供宝贵的改革思路和实践经验。因为复旦和上海交大的试点方案是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两依据一参考”原则的创造性转化,相信以后随着更多的高校加入综合评价录取改革,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将更加明确,学生将依据其个性特长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校和专业。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