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WHO的甲状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无论哪种组织学类型,只要肿瘤最大直径在l.0cm以下即定义为微小癌,甲状腺微小癌的转归可有几种方式:①静息癌:即癌性病灶可以与人类和平共处,伴随一生,不会危及生命,占了甲状腺微小癌的90%以上。②普通癌:这类微小癌为可增大的普通乳头状癌,即使肿瘤增大超过l.0cm或出现淋巴结转移再做手术,预后仍然良好,为低度恶性肿瘤,这一类不超过10%。③活跃癌:这类微小癌进展快,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甚至发生血行转移,无论治疗与否,均预后不良,为高度恶性肿瘤,这一类所占比例很少。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内分泌专家Juan P Brito近期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对低危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和处理方案进行了分析。指出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样癌占了所有甲状腺肿瘤的90%。而乳头状甲状腺癌的预后较好,20年的死亡率为1%-2%。与之相对应的甲状腺滤泡样癌20年的死亡率约为10%-20%。
对于甲状腺微小癌的处理,过去常规的治疗是手术切除,多建议行单纯的甲状腺腺叶和峡部切除术。
随着认识的不断进步,现在也有学者主张对甲状腺微小癌进行随访观察,每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随访观察期间如肿瘤增大,或出现淋巴结转移,或出现周围脏器浸润表现,或患者要求手术时进行手术也为时不晚,当然要向患者充分说明情况,并尊重患者的选择。对于肿瘤<0.5cm,位于腺体中上部,淋巴结转移率很低,可以作为观察暂不手术的参考指标。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有些专家也尝试对甲状腺微小癌行射频消融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可以对肿瘤的处理和预后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对临床治疗选择提供更多的帮助,如与甲状腺乳头癌密切相关的BRAF基因的筛查,可以对BRAF基因阳性的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和术后随访,而对BRAF阴性的患者可选择较为宽松的治疗方法和相对乐观的预后。
总之,对待甲状腺结节应和平共处,而对于甲状腺癌更应该坦然处之,选择合理有效的控制办法更为重要。甲状腺微小癌更是不必过于恐慌,大多数可以得到正确的治疗,转危为安。
曲伸(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