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没有留下文字记录,笔者根据几位老同志的回忆整理),说:对美国政府派出援华空军志愿队,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我代表八路军前方总部和根据地的军民,表示由衷的感谢;对你们远途奔袭,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你们驾驶的B-29 飞机遭到日军袭击而坠毁,我表示慰问之意。
少校机长对邓小平说:首先向您领导的部队及时营救,使我们安全地脱离了日军的追杀,表示衷心的感谢!打击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是我们盟国军队的神圣义务,中国军民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击日本侵略者。我们在轰炸日军军事基地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希望和八路军在情报工作上继续合作,多给我们提供轰炸目标。
接着,邓小平询问了空军援华志愿队作战的情况,也询问了B-29轰炸机的作战半径,携带炸弹的当量,以及他们所需要八路军提供轰炸目标的范围和距离等。少校机长一一作答,并说:我在长宁川看到一片开阔地,很平坦。我们原以为是你们的秘密机场。李达将军告诉我们,那只是天然的开阔地。我认为,这片开阔地的长度和宽度,是可以起降飞机的。只是需要把地面平整、加固一下,再建一个停机坪,就可以了。
邓小平高兴地说:长宁川如果可以做机场,当然太好了。请你们再到长宁川看一看,如果有可能的话,就请你们指导部队修建一个机场。如果我们太行山能修成一个机场,就可以成为你们轰炸日军基地的一个空港。我们同贵国政府在延安观察组的联系就会非常方便了。以前,观察组从延安来到我们这里,需要走个把月的时间,而且中途要经过几个日军的占领区,还经常遭到他们的袭击。
太行山第一个飞机场
飞行员们回赤岸村后,向李达提出了修建机场的具体方案。李达派了两名工兵参谋和他们进一步研究施工计划。之后,他又将修建计划报告了八路军参谋长滕代远,并请他一道前往长宁考察。
李达把修建机场的任务,交给了陈锡联任旅长的第三八五旅的七六九团。并指示司令部同黎城县县长和区委书记联系,请他们动员当地农民,协助七六九团。
李达将军对我说:“我早就觉得长宁川可以修建机场,让七六九团每天出操时,到长宁川跑步。所以,那片开阔地已被踩得很结实了。”
正是由于部队早就把土地踏实,所以,仅用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修成了一条长约2 华里、宽约4丈的飞机跑道,和一个停机坪。
关于修建机场,李棣华还谈了一个情况:“机场修好后,李司令员让我陪着霍克又去看了看。霍克看后,说可以让驻延安的观察组的飞机来试飞一次,顺便把飞行员接走。我把霍克的意见告诉了李司令员。到了半夜,他不放心,又给我们打电话,叮嘱我们检查一下飞机场修得扎实不扎实,保险不保险?这时我住就在长宁村,太行军区的情报处处长黄宇田也在,我们一同去检查的。由于我们没有修机场的经验,也没有检查跑道硬度的仪器,只是用脚使劲跺了跺,觉得挺结实。回来后,立即报告了李司令员,说可以降落飞机了。
“结果,还是出了事。观察组的飞机着陆后,在跑道上滑行时,有一个轮子陷进土中。机场的负责同志在长宁村找了几十名老乡,又分头到村子里找来所有的井绳,才把陷进土中的轮子吊了上来。老乡们第一次这么近的距离看见飞机,非常好奇,纷纷跑近观看。由于螺旋桨高速转动时,有巨大的吸引力,有两名跑在前边的老乡被旋桨的叶片卷到空中,甩出好远,因受伤过重,为修建机场献出了生命。当时,滕代远准备从这里搭乘飞机去延安的。他得知此事后,非常难过。”
机场修好后,飞行员们就可以搭乘观察组的飞机,转道返回成都了。
行前,李达将军再次让张克威做西餐为他们饯行。然后,他代表太行军区全体军民,向盟军飞行员赠送缴获日军的战利品,并发表临别致辞。他说:我们首先对盟军全力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美国空军援华志愿队同日军英勇作战,不怕牺牲,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赠送你们的日军军刀,既是中美两国军民联合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纪念,也象征着中美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的战斗友谊。希望你们继续轰炸日本侵略者的一切军事设施,我们太行军区将继续向你们提供轰炸目标的情报,和盟军联合作战,早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据李棣华说,在这些战利品中,飞行员们最喜爱的是日军军刀,都抢着要。登机前,飞行员们拿着日军军刀,希望和李达将军合影留念。太行军区政治部的画家兼摄影记者高帆,为李达司令员和飞行员们拍摄了这个极为珍贵的历史镜头。
太行山长宁的这座机场,是除延安之外,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开辟的九大块根据地中仅有的一座机场。此后,这座飞机场就成为美军观察组的飞机飞往延安的一个中转站。机场建成后,许多赴延安参加“七大”的代表,如刘少奇、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陈赓、滕代远等领导同志,就是从这里搭乘观察组的飞机往返延安的。太行军区的同志去延安开会、运物资、送文件,也都是从这里搭乘美国飞机。李达还请观察组的飞机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捎去了太行山种的苹果。
至于那架轰炸机的残骸,则给太行军区生产部帮了大忙。飞机周身是宝。发动机稍加修理,也还能用。其他许多器材、仪表,则给兵工厂增添了一些设备。这些东西,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是难以买到的。
1990年,我主编《将军·外交家·艺术家——纪念黄镇文集》一书时,有几位黄镇的老战友(曾在驻美联络处和大使馆工作)写了关于美军飞行员的回忆文章。文章说,在中美正式建交前后,一二九师的老战士们,包括邓小平、李达、李雪峰和黄镇等老将军,一直在设法同被太行军区部队营救过的美国空军援华志愿队的飞行员们取得联系。
首先是黄镇将军出使美国,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联络处主任期间,在致力于建立中美邦交的同时,曾在美国多方查找,但因想不起任何一名飞行员的姓名,而没有结果。
所幸的是,1979年邓小平到美国访问时,有几位飞行员闻讯赶来看望,对当年太行军区的救护和接待,再次表示感谢。
令人遗憾的是,我问过驻美使馆的一秘,使馆是否有接待记录。她遗憾地说,我们接待这些老飞行员时,还未来得及询问他们的名字,他们就匆匆而去,也未留下联系方式。
所以,我珍藏的这两张珍贵的照片,至今也未送到这些老飞行员或他们亲人的手中。我相信,这一天总会到来的吧!
(作者为国防大学研究员)
摘自《世纪》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