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中心城区聚集点
无序设摊看似是城市管理问题,其实是城市人口过度膨胀、人口结构二元化导致需求多样性、城市功能布局不科学、商业配套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的体现。供需关系长期存在,导致治理无法一蹴而就。部门协同不足也使无序设摊如夹缝中的小草,一有缝隙就顽强生长。
陆月星介绍,《实施意见》实施以来,市绿化市容局明确坚持“堵疏结合、分类管理”。去年8月至今年6月,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88603人次,查处无序设摊60837起。去年全年共消除中心城区设摊聚集点28个,郊区设摊聚集点28个,完成36处设摊管控点、临时疏导点的改造提升,消除马路聚集点12处,吸纳1500多个摊贩定时定点、入场入室规范经营。
针对区际结合部无序设摊聚集情况,职能部门积极推进联动整治。屡遭投诉的新华医院门口、露香园路、罗浮路马路菜场等设摊聚集点,都得到了有效治理,周边环境大为改善。
多部门齐抓源头疏导
既在“堵”上花功夫,又在“疏”上花心思。陆月星提到,针对中心城区104个和郊区96个设摊聚集点,市绿化市容局也考虑到民生需求,鼓励街镇设立入场入室临时疏导点。“比如媒体报道过的重庆南路26弄,合理设置设施,居民、志愿者、商贩共同参与改变了聚集点脏乱差的模样。静安区老街坊多,市民有小修小补的需求,街道就将以前的弄口摊贩请入社区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便利。”陆月星说。
同时,市绿化和市容局也积极发挥本市“无序设摊综合治理专项工作推进小组协调平台”的作用,与市商务委、市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教委等部门协同推进源头疏导。
比如,市商务委明确了24个周边500米无菜场的无序设摊点位,要求一年内建立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大卖场、网上菜场等多业态互为补充的副食品供应网点体系。再如,市教委确定了上海理工大学等3所大学周边“黑暗料理”的治理方案,内外联动共同根除。公安交警部门则正研究加强执法保障以及对机动车流动贩卖的执法管理,市交通委也在研究轨交站点门口及通道内的设摊长效管理机制。
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今年是无序设摊治理的关键年,累计要完成总综合治理任务量的60%,包括消除中心城区无序设摊聚集点33处、郊区28处,截至7月中旬已完成约70%。消除‘菜场尾巴’聚集点15处,新建改造临时疏导点17处。争取在2016年底,提前完成‘三年行动计划’。”陆月星介绍。
为此,市绿化和市容局将加快源头治理,整合多方资源,配合市商务委完成《上海市城市临时设摊集中疏导点管理指导意见》。并充分发挥街镇网格中心和大联勤、大联动等工作平台,确保已整治的点位不反弹,不出现新的无序设摊聚集点,并对临时疏导点进行硬件提升和标准化管理。
此外,陆月星还认为应实施“五级循环,共管共治”。从12345、12319等平台投诉处置的“大循环”,到各区县落实无序设摊综合治理的“中循环”,再到街道属地网格化管理的“小循环”,加上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的“微循环”和每一个个体自我约束的“自循环”,实现由政府为主导向社会共同参与转变,实现政府治理无序设摊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