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日本大众来说,作为反人民的侵略战争失败的思想体验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对过去的“战争”和现在的“和平”之类的抽象的“战争”与“和平”的对比。不论战前战后,政治制度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在大众意识上不是仍保持着很强的继承性么?
◆ 在思考南京大屠杀的大众意识层面的根据时,有将其仅限于特殊的“战场心理”,或战场的“异常心理”范畴的倾向。但迄今所看到的大屠杀的具体的现象的根据,单用“战场心理”是不能说明的。也就是说,在日本大众日常的本原的思想中已有胚胎,经过参加侵略战争第一线的绝望的体验,而以大屠杀的形式表现出来。若非如此,回到后方日常生活中,回复到“善良的劳动者”,“平凡的家庭的父亲”,“礼仪端正的常人”的时候,何以会以自得的面孔讲述残虐行为呢?显然无法解释。
◆ ……说这些话的复员兵,在战败后为生活所迫,干着黑市贩子的勾当。归根到底,在大众市民社会中,他们都不外是好父亲、好祖父、街道上的正常人。对这样的日本大众来说,战争犯罪和战争责任等只不过是媒体的新闻,日常生活才是昨天到今天,今天向着明天继续不断的。而且,曾经作为得意的种子的对中国的残虐行为,一个个都沉沦到了忘却的深渊。正是在此喷发出的平民利己主义——作为非自觉虚无主义的大众虚无主义——的精神基础,制造出了今日高度的大众消费社会。
◆ 败战之初,日本人中不论“精英”还是大众,都远没有把战争责任作为自己的事。我不能不指出,战争中民族道德的败坏没有变化地延续了下来……对把侵略战争推进到国民规模的日本大众,今天必须在思想上还清血债。
◆ 在歪曲历史之上的恢复“日本人的名誉和骄傲”,这个“骄傲”只是傲慢的大国意识。在此“以求在国际社会取得名誉的地位”等只不过是狂妄无知。歪曲历史正是对现在的盲目。不承认那场战争是侵略战争,在今天就不可能有诚挚的反省,这只能是日本人的耻辱。
——摘自《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