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代表了中国速度”,创造历史后的苏炳添如是说。而他的爆发也让博尔特侧目,解读中国百米飞人,奇迹就是如此创造。
最忐忑
蹲在场边,尽管早早结束了自己的比赛,但苏炳添依然没有退场——他在等待最后决赛的名单。“这估计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几分钟,脑海中一片空白。”
0.01秒,这曾是中国田径人心中的魔咒。两年前的莫斯科世锦赛,张培萌就是倒在这0.01秒的差距中,未能进入决赛。而在昨晚半决赛后,恰恰也是因为0.01秒的优势,苏炳添和另外两名世界级名将一起,挤进百米决赛的“末班车”。
世锦赛,也曾是苏炳添的噩梦。2013年,莫斯科,当张培萌还守候场中时,苏炳添则早已离去,因为抢跑他甚至没有成绩。“抢跑这次对我的影响太大了,比我之前遭受的任何打击都要大,2013年之后我的心情一直处于非常低落的状态。”苏炳添承认。
或许连老天都没料到,苏炳添的爆发让世锦赛有了不同的风貌——昨晚百米决赛,最终竟有9名运动员进入名单,这在世锦赛历史上尚属首次。
最艰辛
站上跑道,苏炳添是跑道上唯一的亚洲人。身高只到身边博尔特的肩膀,而他的起跑速度,却让博尔特望尘莫及。在半决赛中,他领先博尔特近80米,而在决赛中,前50米的赛程,他也毫不逊色于身边的高手。
当下百米直道上可谓“高人林立”,身高只有1.72米的苏炳添算是另类。“闪电”博尔特的身高达到了1.96米,他的百米只需41步,而苏炳添至少需要48步才能跑完。想要超越对手,背后的付出只有他自己知道。
苏炳添的特点,田径队众所周知。“苏炳添的起跑太有特点了,在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能和他一样的了。”至于什么特点,苏炳添说,那就是起跑后,从身体折叠到完全打开进入平跑阶段,这一环节的转换速度特别快。
苏炳添坦言,自己能有今天,诀窍在于颠覆过去。“当跑到10秒16的时候,感觉无法再提高水平,我跟教练提了一次。但当时是赛季中,不可能改变技术。”苏炳添的想法并不是头脑一热,从教练到专家,甚至还请教了李金哲的外教亨廷顿。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可以尝试的好主意,而正是起跑技术的修改,成就了如今的9秒99。
最自律
为什么要跑步?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理由。而对于中国飞人苏炳添而言,跑步的最初动力却仅仅是为了逃“留堂”补习。
苏炳添初二时,成绩并不算好。为了避免“留堂”,苏炳添想方设法地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有着“田径队每天下午都要定时训练”的理由,苏炳添也就堂而皇之地避免了“留堂”。却没想到,简单训练后就在村里比赛中拿了第一,从此踏上狂奔而去不回头的比赛之路。
“苏炳添是个‘闷葫芦’,不是很善于表达。不过在训练方面,我们都认为他是把自己所有的狠劲儿都憋在心里以及表达在行动上,他能做到心里有数。”苏炳添的队友如此评价他。
而在袁国强教练眼中,苏炳添绝对是最自律的队员, “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不会在训练过程中拉着队友聊天,玩手机。训练之外,苏炳添的生活最多就是上上网,很多运动员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等不良习惯他看不惯。”
“我站在比赛跑道上,我不仅仅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整个国家,代表整个中国田径。在我之前,几乎所有中国短跑运动员都渴望能站上世界大赛的决赛舞台,而也正是因为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苏炳添。我这是为中国田径正名。”赛后,苏炳添的这番话令人无比振奋。而在张培萌教练李庆眼中,“这是好几代短跑人努力奋斗的结果。百米打破10秒的意义非同小可,在体育比赛中分量很重,含金量非常高,而且辐射面也非常广。这样的局面非常可喜。” 记者 厉苒苒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