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一寸山河一寸血·松山会战
     
本版列表新闻
~~~——松山人杨国刚自办抗战遗物馆
~~~——松山人杨国刚自办抗战遗物馆
~~~——松山人杨国刚自办抗战遗物馆
     
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搜寻战争遗物
收集民间记忆
——松山人杨国刚自办抗战遗物馆
■ 杨国刚从当地农民家中收来的二战中使用的美军氧气瓶
  距离松山战役遗址不远处,有一座民间建立的“松山抗战文物纪念馆”,昭示着松山儿女对在家乡发生的这场悲壮会战的缅怀之情。馆长杨国刚今年40岁,是地道的松山人,20年来走遍松山人家,搜寻战争遗物,也收集着散落民间的记忆。

  跑遍松山每户人家

  “小时候,冬天围坐在火塘边烤火,老人就会讲起松山战役的故事。”从小听着松山会战故事长大的杨国刚,对眼前这座青山有着特殊的感情。

  17岁那年,他偶然看到一个亲戚从地里挖出两枚“新鲜玩意儿”,“我想一定是打仗时用的,但那时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不知为什么,杨国刚特别想收藏这两枚徽章,软磨硬泡,最终花了25元钱将它们买下。他拿着去问村里的老人,老人告诉他,那是中国军队的帽徽。

  “从那以后,一看到这些遗物就想买。”这两枚帽徽中的一枚,也被杨国刚放在贴身的包里,走到哪,带到哪。

  初中毕业后,杨国刚出去打了几年工,攒了些钱,回到松山,安家立业。虽然家里做的是收烤烟的活,挣钱不多,但并不影响杨国刚的收集热情。可是,他做的事情并没有得到太多理解,在别人看来,他收的都是些“破铜烂铁”。

  因为被懵懂无知的农民当成“破铜烂铁”,很多遗物早已被卖给收破烂的,送进了熔炉。杨国刚能收到的,大都是还能被拿来用的物件。“比如钢盔,老百姓拿它来舀玉米;日军的刺刀,杀年猪时好派用场,都侥幸留了下来。”

  20年来,杨国刚跑遍了松山每一户人家。去得多了,杨国刚积累下不少经验。“看房子,新造的房子不用进去,东西肯定没了;那些没钱造新房,还住老房子的,家里肯定有,因为东西放在那儿已经被他们忘记了。”

  每件物品都是铁证

  杨国刚的展馆里,有远征军和盟军当年使用的各种枪支弹药和物品,也有侵华日军遗留的刺刀、文件箱等,2000余件展品件件都是历史的铁证。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记录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一只直径15厘米左右、长约1米的锈钢管,是美军的医疗氧气罐。拥有这件物品的老人回忆说,当时村里没吃的,他已经饿了两三天,便和两个村民一起冒着风险去山里挖野菜,迷迷糊糊一直走到滇缅公路边。那时,大家的认知是千万不能越过滇缅公路,否则就有危险。正不知所措的时候,看到远处一辆日军马车过来,3个人赶紧躲起来。这时,远处激烈的枪炮声响起,马受惊掀翻车辆,日军也吓得落荒而逃。看日军跑远后,3个人到公路上,发现车里拖着3个大铁罐,便一人拖了一个回家。后来,老人将罐的一端切开,把它当成了装米的容器。

  展柜中,还有4只精美的白色细瓷印花碗。它的主人曾经被日本兵抓去挖战壕,有一天趁日本兵放松警惕时逃出,临走前偷偷背走了8只细瓷碗。拿回家后,只在过年或做寿时才用。杨国刚在收烤烟时得知此事,前去寻找,发现碗底有英文,是英国制造,可能是日军从缅甸过来时从英军手中得来的。杨国刚和老人谈了好久,力陈收藏的意义,老人才同意分4个给他。

  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杨国刚的藏品中,有花6000元收来的军刀,有花了几年时间才磨来的小腰锅,可他眼中最珍贵的,是一顶钢盔,因为那当中,饱含了一个历经战争之苦的老人,对侵略者的刻骨痛恨和对他的殷切嘱托。

  “那年,有个朋友说远处一个村子里有人有只钢盔,但不知道是哪家。第二天天刚亮,我骑上摩托车就去了。”

  找到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时,他正在院子里用钢盔装着狗食喂狗。两人坐在院子里,老人讲起往事。当年,他被日本人从老家抓到松山做苦力,有一点做得不好,日本兵就拿刺刀砍人,他肩上和腰上都被砍伤过。他把衣服撩开,露上身上狰狞的刀痕。他恨日本兵害得他背井离乡、家破人亡。仗打完后,他拣了这个钢盔,几十年来一直用它喂狗,每次都让狗把钢盔舔干净,以解心头之恨。

  杨国刚问,能不能把这钢盔卖给他,开价500元,但老人坚决拒绝了。杨国刚耐心地在老人家泡了一整天,老人也没答应。眼看天要黑了,杨国刚只好无奈地准备离开。这时,老人忍不住问了他一句:“你拿它去,到底是干什么用?”杨国刚再一次解释说:“留在您这儿,别人还是不知道这场战争,后人更不知道,我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听了这话,老人沉默了一会,终于下了决心,说:“既然你要做这个事,我给你。”当杨国刚装好钢盔,准备出发时,老人又把他叫住了,说“我还有样东西,你看看有没有用。”说完,他从屋子里又拿出一把铲子,杨国刚一看,是一把工兵铲。

  那天,杨国刚带着这两样东西回家,一路上心里着实不是滋味,眼睛湿了好几回。半年后,老人去世了,去世前,他特地托人找到杨国刚,叮嘱他一定不能把这两样东西转卖给他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一寸山河一寸血·松山会战
   第A09版:一寸山河一寸血·松山会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战后70年反思录⑦日本篇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健康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搜寻战争遗物 收集民间记忆
十战松山:炮火持续数月 青山烧成光山
“国”字当头
新民晚报一寸山河一寸血·松山会战A08搜寻战争遗物
收集民间记忆
2015-08-24 2 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