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听了他们俩说话,摇头:听不懂。维吾尔族人也摇头。但两个人竟能交流自如。说到高兴处,尤良英张开嘴巴哈哈大笑,麦麦提的眼睛眯成了两道小弯弯。
尤良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阿拉尔市十三团十一连一名职工,女,汉族。麦麦提,全名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达里格村村民,男,维吾尔族。
两个人的家,隔着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
“收账” 被贫困惊呆
十年前,尤良英将路上偶遇的麦麦提招回家。每年秋季新疆棉花成熟,需要招收很多拾花工。麦麦提就是尤良英家的拾花工。
第二年,尤良英第一次去了麦麦提家。用她的话说,是“收账”。
之前,尤良英接到了麦麦提的电话。她依稀记得那个曾为她家拾花的工人,却连长相都有点模糊。当时的麦麦提站在和田的医院里打电话,手术室里躺着大出血的老婆,麦麦提已经借遍了所有的亲友。
拾花工与雇主的关系,已经随当年产棉季节的结束而结束。但尤良英过不去良心的坎,她背着家人借给麦麦提1万块钱。
尤良英的钱,来得不容易。她安慰自己,知道他家在哪,钱跑不掉。
尤良英到麦麦提家,坐了两天的汽车。到了麦麦提家,尤良英的心凉了半截。
旧房子,黄泥墙。麦麦提的父母、妻子都有重病,妻子姐姐家连同麦麦提家共7个孩子要抚养。
她先被贫困惊呆了。然后又被热情惊呆了。麦麦提从大半个村里借来面、肉做成馕和烤肉,尤良英面前摆了一堆“众筹”的最好吃食。麦麦提3岁的女儿光着脚站在一边,捧着块骨头吮着,眼神不离那堆烤肉。
尤良英咽不下去了。那一刻起,尤良英脑子里根本不想钱的事情了,就想帮助他们一家过得好一点。不久,麦麦提带着20多个亲友来到尤良英家里,成为十一连的“编外职工”。
磨合 可没少“打架”
“别看今天我们相处融洽,当初可没少‘打架’。”尤良英突突突地说,麦麦提呵呵呵呵,笑。
拾棉花,尤良英双手左右开弓。
麦麦提一只手摘棉花,然后交到另一只手,再把一把棉花塞进腰间花包,效率明显低一截。
尤良英反复纠正,麦麦提还是不改,尤良英气得啪啪地打,打他的手。麦麦提生气了。和田的维吾尔族男人,是出了名的固执。他也不干活了,用简单的汉语吼着:“不劳动!”
尤良英有办法。她快手快脚地摘了一大捧棉花,笑眯眯地捧到麦麦提面前。这些棉花,工钱算在麦麦提头上。麦麦提笑了,伸手去接。事后,尤良英说,只要他接,就好,说明麦麦提愿意挣钱去改善生活。
慢慢地,麦麦提不仅越捡越快,也逐渐适应了紧张的工作节奏。
麦麦提挣了钱喜欢随手花掉。尤良英跟麦麦提说,你挣的钱先存我这里,年底一起给。
年底,麦麦提回家时,尤良英拿出了一大叠钱。第一叠,一万四千元,麦麦提爽快地收下;第二叠,一万元,麦麦提犹豫了,尤良英没有扣下他的工资抵账;第三叠钱,4000元。
麦麦提彻底傻了。尤良英说,这是我借给你的。那些钱你去还债。这个钱,家里要生活。麦麦提眼圈一下红了。“阿佳,谢谢你。”阿佳,是维吾尔语中姐姐的意思。
教棉花打顶,麦麦提觉得没必要。硬让他干,麦麦提就胡乱揪。尤良英性子也上来了,打赌!尤良英在地边一共留了300株棉花,100株不打顶。100株任着麦麦提胡揪。另100株,按照尤良英的方法打顶。
秋天到来了,三堆棉花,不打顶的,280公斤;胡揪的,350公斤;认真打顶的,450公斤。麦麦提再无话说,他把尤良英的种植方法完全“复制”到皮山,结果当年产量就翻了两倍。
麦麦提又萌生了回家种红枣的想法。尤良英夫妇揣着5万元来到皮山帮着建果园,麦麦提却犹豫了,万一不挣钱怎么办?“有我做你的后盾不用怕。”尤良英拍着麦麦提。
2014年,麦麦提的30亩桃核、红枣丰收。麦麦提逐渐脱贫了,开始琢磨着怎样帮助村民增加收入。尤良英去皮山,一下车就发现一片片的棉花地,都是按自己教麦麦提的方法管理的,她骄傲极了。
身处维稳形势复杂的南疆腹地,但麦麦提所在的村民小组,没有一人参与宗教极端活动。
感恩:桃李不分家
2013年,麦麦提和朋友合开的农家乐开业,尤良英受邀前往。维吾尔文的菜单上,三个汉字特别显眼:感恩菜。等端上桌来,才发现是自己常吃的凉拌蒲公英。这个在内地随处可见的植物,在皮山却并不生长。麦麦提从阿拉尔带回种子种在地里。只是等着尤良英来时,把她喜欢吃的,绿绿的一盘青菜端上来。
蒲公英的种子很难采,呼一口气,就会随风飘散。麦麦提一米八几的汉子,蹲在地里,用最轻柔的动作,屏住呼吸,才能采集到。
2015年4月,麦麦提不声不响地在尤良英房前种下了两棵桃树、两棵李树。麦麦提说,维吾尔语里,有桃李不分家的说法。
新华社记者 朱玉 姜琳 马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