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新民环球/博览
     
本版列表新闻
全球航行约300天评估海洋塑料污染情况~~~
全球航行约300天评估海洋塑料污染情况~~~
全球航行约300天评估海洋塑料污染情况~~~
全球航行约300天评估海洋塑料污染情况~~~
全球航行约300天评估海洋塑料污染情况~~~
     
2015年09月1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球航行约300天评估海洋塑料污染情况
“海洋卫士号”探访垃圾漩涡
吴宇桢
▲ “海洋卫士号”所见海洋塑料垃圾 图GJ
▲ “海洋卫士号”在考察途中航行
  “海洋卫士号”科考船日前来到上海,这是总部位于瑞士洛桑的海洋保护基金会发起的环球航海活动,途经全球五大海洋垃圾漩涡附近岛屿,旨在迈出海洋保护第一步:对全球海洋塑料污染情况进行详细评估。

  “争分夺秒保护海洋”

  以“争分夺秒,保护海洋”为口号,3月15日从法国波尔多港启程,全球航行约300天,探访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全球五大海洋垃圾漩涡。对“海洋卫士号”来说,这是一段漫长的航程。

  “海洋卫士号”是艘三体帆船,长21.2米,宽16.8米,高29米,以白蓝两色为主色调。乍看很难想象如此艰巨的考察任务由这样一艘帆船完成,但项目发起者、瑞士企业家马可·西梅奥尼很有信心。他是海洋保护基金会主席,如今更像位船员,黝黑的肤色透露出他正经历一段随时可能遇上风浪的海上生活。他日前乘坐“海洋卫士号”来到上海,这是全球21个停靠站中的一个。

  “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应对海洋中塑料污染可能带来的灾难。要想找出解决方案,我首先需要彻底理解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发起了‘争分夺秒,保护海洋’活动。”西梅奥尼在上海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决定随船出海,亲自评估一下塑料污染危害的程度。”

  他介绍说,“海洋卫士号”曾经是一艘赛艇,最大速度可达43.2节(相当于时速80公里),这样的速度象征着治理海洋污染的紧迫性。

  为使考察行动顺利进行,项目团队对“海洋卫士号”作了改进:在安保措施方面,用特殊材质加固艏柱,用防紫外线涂层保护船帆免受阳光照射,设置海蓝色特制锚起降系统和停靠时信号灯系统;在改善海上生活舒适度方面,搭建了后方生活区的防晒篷,改进了锚泊期间使用的带有铺位的浮标;在科学调研方面,拥有可避开漂浮物的锻造护板、无人机及航拍软件,单人潜水设备、无线网络及卫星传输系统等。

  经过去年一年精心准备,西梅奥尼将和另外5位船员一起,在“海洋卫士号”上度过9个月海上时光。他们还有一个强大的科研保障团队,包括来自瑞士、法国、美国等国家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学家。

  “鱼胃里有塑料垃圾”

  航海生活充满考验。“海洋卫士号”船长史蒂夫·罗夫辛笑言,“如果说有什么困难,一是食物补给,因为船上没有冰箱;还有就是睡觉,船上只有2张床,而我们有6个人。”

  他曾是帆船竞技比赛冠军,如今选择为海洋环保事业尽力。“从我的职业经验来看,只要这样的污染存在,没有一条海岸线能够幸免于难。现在真的应该采取行动了!”他透露,“这次从东京来上海的途中看到很多垃圾,真是触目惊心。”

  此次考察的科学顾问弗里德里克认为:“北太平洋垃圾漩涡是迄今我们见到的污染状况最严重的漩涡。”“随着时间推移,塑料污染物被分解为微小碎片,不仅肉眼无法发现,在卫星照片上也无法识别,给进一步研究带来困难。”

  西梅奥尼忧心忡忡地讲述,途中遇到的渔民经常发现“鱼胃里有塑料垃圾碎片”。这些塑胶垃圾会吸附碳氢化合物及杀虫剂等人造化学毒素,再辗转进入海洋动物体内,“最后出现在你家的餐桌上”。

  保护计划分四步走

  至今仍然没有有效的技术手段对遭受污染的海洋区域进行精确定位,目前人们正在积极研究的只有北太平洋的垃圾漩涡——面积超过欧洲的三分之一,中心区域塑料垃圾厚度可达30米。

  像“海洋卫士号”这样从五大垃圾漩涡中采样并进行系统分析和数据对比,此前还从未有过。虽然困难重重,但船员们将运用行业尖端科技,对垃圾漩涡附近的岛屿沙滩进行研究,并将采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究塑料微粒的标准方法,对每一个漩涡进行研究。届时,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等知名院校以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海洋专家都将提供科研支持。

  不过,认识受塑料污染的海洋区域的整体状况,只是这个项目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在西梅奥尼他们的设想中,第二步将编制一份塑料污染对人类与环境影响的报告,第三步将处理收集到的数据,为未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终极目标则是联合公众、工业及监管机构,共同抗争塑料污染。

  弗里德里克透露:“明年起至2019年,我们还将驾驶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船,展示如何将海洋垃圾作资源化利用。”

  目前“海洋卫士号”已经考察了全球五大海洋垃圾漩涡中的三个,告别上海后它将前往南非,在科罗尔(帕劳群岛)、查戈斯群岛、罗得里格斯岛继续考察和调研,这些岛屿分别处于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垃圾漩涡附近。 本报记者 吴宇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新民眼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速递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上海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社会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中国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
   第A2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8版:互动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3版:好吃周刊
   第B14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6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7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B18版:海上寻味/好吃周刊
   第B19版:好吃周刊/美食地图
   第B20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21版:大购网专版
   第B22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23版:专版
   第B24版:广告
“海洋卫士号”探访垃圾漩涡
“海洋卫士号”
海洋保护基金会
海洋垃圾漩涡
广告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博览B03“海洋卫士号”探访垃圾漩涡 2015-09-17 2 2015年09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