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者漓江
喻 军
  喻 军

  并非晴明爽籁的天气,而是丝丝细雨裹着初春的寒意,迎接我对漓江的造访。登上电动竹筏之前,为了腾出执伞的手好作写生,买了件一次性的雨衣。

  这种由船工操纵的电动竹筏简陋而实用,船舱中排列着几把塑料椅,顶上遮有篷布。若不是雨下得越来越大,我定然建议船工把布盖掀掉。伴随着一阵阵马达声,我把目光贪婪地投向了烟雨中两岸苍润的山峦。或如泼墨直下岩壁,间糅着褐色和白色;或如淡彩渲染山头,滴洒着青色和蓝色。山不算高,形状也差不太多,却被一双无形的自然之手排列的高低错落,逶迤起伏。船行江心,群山环峙,宛如扇形。向高处望去,轻纱般的雾霭缭绕山头,使我想起山水画中惯用的技法。午后的天空在雨境的笼罩下发出一阵阵暗蓝,投映在漓江的倒影像是和天堂的魔镜重叠,如真似幻,空宕虚灵。白雪石的意境悠悠浮现在眼前,仿佛再航行一段就能进入他的画中。

  再看滩涂上的丛丛竹林,不似江南的翠竹、那般细密的柔情,而是昂扬着挥洒,簇簇团团、蓬蓬勃勃,像是山峦和江面间不可或缺的浓笔散锋的点缀。

  我在这天然的水墨画廊中穿行,早已按捺不住地对景勾了起来。为了视线更开阔,竟冒雨站到了船头。任江面吹来的雨模糊了眼镜,打湿了画纸,把刚刚出炉的线条变成了一滩滩淡墨,继而在淡墨中又隐约勾点出了一座座山,一丛丛竹,还有房舍、舟楫和竹筏。我像是一名试图盗掘宝藏的后来者,在前人无数次获得酬劳的福地,探寻着自己的心灵所需。略感模糊的视线中,江畔独步的徐悲鸿出现了,他正经受着与蒋碧薇的情感危机,索性跑到了桂林,借以回避尘世的纷扰。我也仿佛看见了李可染,坐在一块临江的大石头上一丝不苟地写生。这位开创了“李家山水”面目的大家,上世纪60年代即以画漓江闻名。他曾说过:“漓江为我作稿本,我为漓江传千古”,在漓江山水画的创作上,他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就这么向一座座峰峦致意,为一片片倒影着迷。忘记了料峭的春寒、周身的潮湿。那五峰并驾的“九马画山”,以石壁上斑驳错杂的色彩图形,腾跃如抽象的马匹,啸傲在江色群峰之间。难怪当年一路风尘游历至此的徐霞客,对此美景赞叹不已。还有明嘉靖年间的摩崖石刻:“画山”二字,笔力沉雄,气韵苍古。但它却像一位世外高人、曾在树木的遮庇下数百年未被发现。

  过了黄牛峡,斗米滩山头上赫然一座立石,船工告诉我这是“望夫石”。被命名为“望夫石”的景点各地都有,较著名的在安徽涂山和武昌北山等,古来多少痴情的女子,在翘首以待的心碎中,就是如此化成石头的吗?

  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

  黄庭坚的这两句,又和画画有关了。李成、郭熙分别是五代、宋朝的山水大家。他们不在了,又有何人能为绝佳的桂林山水写真传神呢?宋朝的黄庭坚不无担忧。表面上看,似乎他对同时代及后世画家能否画好桂林山水没有信心,但实际上,仍然是通过迂回的方式赞美桂林山水之美。

  当我即将离开桂林的时候,我感到心灵的一部分,必将永久地留在这里。这是一种归来的方式:即便相隔遥远,但在自然和艺术的唯美意义上,延续了我作为一名城市寄居者的精神瞩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话题/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蒲 桃
大师们翻译《红楼梦》
画者漓江
贵在创新
仰观山俯听泉
梦想的种子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B03画者漓江 2015-11-22 2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