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记者从冯红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获悉,作为浦东新区东明社区红梅调解工作室负责人,冯红梅这些年和她的同事们共接待社区居民来访3.7万余人次,调解疑难纠纷466起,涉及金额达1000多万元。她由此成为第四届“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中唯一的一名社区“老娘舅”。
胖胖的邻家阿姨
如今的冯红梅头顶多个“光环”,平时上公交车也会被市民认出,“那不是老娘舅冯红梅吗?”但在实际生活中,她仍像邻家阿姨一般平易近人:胖胖的身材,脸上一直带着和气的微笑。
记者作为报告团中的一员,在报告团近一年来的排练中,经常看到冯红梅匆匆从调解工作室赶来,排练好又连忙赶去为老百姓调解。
冯红梅的调解生涯从2002年开始。“那一年,改革大潮来临,我提前5年退休,回到了社区。”居民区了解到她的法律特长,请她做一次普法讲座。没想到效果非常好,得到了许多老百姓的欢迎,“居民区书记和我约定,有机会就来社区工作。”
其实,当时也有私企老板看中冯红梅的经验与人脉,愿出高薪聘用。在私企与社区、高薪与公益间,冯红梅选择了后者。冯红梅说:“都已经到了这把年纪,为什么不做自己愿意干、想干、乐于干的事情呢?”
第一批新老娘舅
2002年,冯红梅成为了东明路街道司法信访窗口的一名调解员,在2009年,她又毅然向街道提出运用社会化运作模式、第三方合作的愿望,得到街道的认可和支持。红梅工作室的前身——新老娘舅调解工作室就此成立,这也是上海市第一批新老娘舅工作室之一。
工作室的成立,让冯红梅开始接触以往没遇到过的案件类型,除了日常家庭纠纷外,还有死亡案件、合同纠纷、群体矛盾以及法院委托的民事案件等。“众多调解案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10年春节时不幸离世的两条小生命了。”
冯红梅回忆,那个大年初四晚上,社区有个姓钱的个体户家中一对年仅7岁的小儿女迟迟没回家,家人最后在一处工地边的水坑里捞起了孩子的尸体,全家人找上门来大哭大闹,要街道解决此事。
冯红梅放弃了春节假期,在寒冬腊月里一连几天,到处走访,最终找出了在此施工的建筑公司。好不容易说服对方派人来上海解决此事,可是调解难度却依然很大。“家属情绪很激动,向公司提出巨额赔款的要求,建筑公司态度也很强硬,认为自己做好了防范措施,是家长监督不力。”
但冯红梅根据实地了解的情况以及法律知识等,指出了建筑公司防护措施没有做到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冯红梅还和孩子家长多次谈心,最终这个案子以施工单位补偿死者家属一定赔偿款告终。
想过但没有放弃
十多年的调解生涯,酸甜苦辣,百味杂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多次和冯红梅接触后,冯红梅也坦言,“老实说,我不是没有想过放弃的时候。”
2009年,冯红梅的父亲病重住院,那时候工作室刚起步。“直到老人去世,我没有好好照顾过一天,心里至今很自责;这么多年,都靠爱人照顾着家庭,我也不是没有愧疚过。有一次,我正在做调解,接到儿子的电话,说几个月大的小孙子不小心从床上摔了下来,正送往医院做检查。听着孙子在电话那头的哭闹声,做奶奶的我心疼不已,想要退休回家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话虽如此,但是冯红梅却从来没有选择过放弃。“每次看到前来调解的家庭能重归于好,看到矛盾解决的人们破涕为笑,这种心头涌起的喜悦和感动是旁人不能体会的。”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冯红梅和同事们共接待居民来访3.7万余人次,调解疑难纠纷466起,涉及金额达到1000多万元。这些并不只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成千上万个家庭重归和谐的见证。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