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居民小区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长宁区对全区10个街镇、185个居委会做了一番梳理,185个居委会所辖小区共841个,实有人口总户数为304540户。其中204505户居住在老公房,占总户数的67.15%;100035户居住在商品房,占总户数的32.85%。总体来看,长宁区老公房户数要明显大于商品房户数,两者相差近34.30个百分点,居住在老公房中的居民要比居住在商品房中的居民数量多。
同时,区有关部门以人口居住情况为经度,以小区房屋类型为纬度,将居委会类型划分为5个类型:售后公房类、商品房类、涉外类、动迁安置房类、老洋房类。根据不同特点,分类推进小区治理。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居民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根据不同类型居民区类别特征,梳理出不同类型居民区的个性做法,更好地发挥群众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掌握不同特征
通过调研发现,不同类型的居委会有着不同的特征。售后公房类的房屋多为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建造的老式公房,困难群体、老年人群、特殊人群占比高,物业管理不到位;商品房的物业管理基本到位,居民多为工薪阶层的上班族,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不高;而涉外类房屋主要为商品房,小区环境好,公共配套设施齐全,物业管理到位,居民区内境外人士占比大,但居民注重个人隐私,对传统居委会工作方式认同度低;老洋房里多户居民共同居住,共用煤卫设施,居民以老年人和租住人群为主,外来人口、特殊人群占比大,物业管理缺位或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动迁安置房的房屋以商品房为主,部分为售后公房,小区居民以动迁农民和租住人群为主,动迁农民多为熟人社会,遇事容易抱团从众。
采用不同方法
根据不同类型,居委会的工作对象、工作重点、投入精力以及日常采用的工作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为此,长宁区制定了推进居民区治理体系的分类指导意见,根据不同类型居民区类别特征,结合实际,梳理出不同类型居民区的个性做法和工作侧重,售后公房类是从困难、特殊、老年等群体的社区服务以及老旧设施的改善入手,总结“熟人社区”类型的工作方法;普通商品房类是从深化居民区物业共建联建、吸引居民融入社区入手;涉外商品房类是引领中外居民共建共赢,形成“以融合为目标、以管理为基础、以服务为提升”的工作新模式;老洋房类则从挖掘老洋房文化底蕴、化解公共空间矛盾入手;动迁安置房类从增强乡规民约作用、治理小区顽症入手,推进居民亲缘纽带式自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