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婆婆妈妈分开五十五年后重聚。从戴着红领巾高唱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的少先队员,到如今“奔七”的老妪,生命的年轮滚过了大半。席间唏嘘感慨,说话胜过动筷。忽然东道主的手机铃清脆响起,是未能前来赴约的某同学打来。只听得主人一一报之与座者名,显然电话那头身虽未到心已飞了过来,她非与老同学一个个聊几句不能解慰。手机传来递去,一圈转完,外壳都烫了。有知情者爆料:这位仁姐生了两个儿子,两儿子又为她添了两个孙子。子孙满堂可谓福气,但从此也没得清闲,儿子带大带孙子。每天一早,老夫妻同时出门,然后分道扬镳“革命”,一人顾一处——买、汏、烧外加带宝宝。晚上回到老巢精疲力竭,比当年上班累多了。有人体恤道:吃力煞哉!不去不行吗?“勿来赛格,否则,两房媳妇哪能摆得平?”席间的过来人有经验,马上接口。妯娌间关系是摆平了,公婆的健康与老人的权益呢,这座天平的砝码摆平了吗?
难得碰面,续旧余兴未尽。餐毕,一位同学急着打道回府,众人齐挽留:多年未见,再等一歇吧!她的回答自然、顺口:“女婿在家里,回去要烧夜饭给他吃。”哦约喂,外孙女今年都考上大学了,还要去操着这份家务闲心!此同窗从小老实、本分,是个好好人,丈母娘当得也巴结,烧饭洗衣带小人,一切义不容辞。若有评选模范岳母的奖项,她肯定入选。望着其远去的背影,又一位老妈幽幽地叹:在阿拉屋里厢,我也就是个“全职、带薪、无休假”的保姆啊。话语重音所落处,众人都听得明白。好似一石击浪,附和声顿时鹊起。
家家都有一本经,各家有各家念经的本领。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彼此间知根知底,说起话来没什么顾忌。“经”念得有功夫的某同学,伊就实话交待:老早我也办过“家庭大食堂”, 两个女儿下班回来,都携夫带子过来搭伙,吃现成饭。女、婿四个人全是“白骨精”,钞票他们不在乎的,讲究的是要吃得新鲜、吃得好。条件开出来,苦煞了阿拉两老头老太,吃力不算还要动脑筋,一早起来就跑小菜场。礼拜天更烦,还要多管一顿中饭,真是忙得脚也要掮起来……几年下来,实在吃不消,去体检,“三高”指标一个不少。后来只好狠狠心,“食堂”一周办一趟。再后来措施调整,两周开一次,最后,一月一次。现在彻底歇业——大食堂关门。要聚在一起吃饭可以,大家统统到饭店。小女儿说了:“姆妈侬放心,阿拉就算不来娘家吃饭,每礼拜也会来看你们的。”众位听了纷纷点赞。这对夫妇总算明白人,懂得自己解放自己。新中国成立后的日子,他们过得蛮潇洒。老先生是退休教师,爱好文艺,自己积极参加老年文艺沙龙不说,还硬把老妻也拖了去培养“文艺细胞”。唱歌,朗诵,排话剧,听音乐……忙并快乐着。有一次,他俩对演一段莎剧台词,一个哈姆雷特,一个俄菲莉娅,表演得声情并茂,听说陈燮阳先生在台下看了也直点头。“刚开始上台时,我吓得脚骨刮刮抖,现在不慌了。给《金鱼与渔夫的故事》配音,我配小金鱼,伊配渔夫,指导老师还说我比先生演得好呢。”女同学边说边盈盈地笑。伊把普希金的《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题名说倒了,这本无伤大雅。老而弥笃,老夫妻日子过得休闲又有品位,潇洒自在的夕阳生活多好!
天灾人祸、生老病死,这些事都由不得自己,而晚年生活质量高低的选择,却在于自身。身须由己做主,不妨您也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