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伪作并非今天才有,但在网络社交媒体兴起后,网友们发现了一片适宜疯狂生长的新沃土。励志的人生感悟、犀利的警世之言,在网上十分流行,一旦加上知名人士的头衔,更能实现裂变式传播。莫言、马云、乔布斯、巴菲特等名人,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高产作家”。
深究起来,这种冒名行为,已构成法律上的侵权。
因为被屡屡冒名所困扰,不堪其扰,学者资中筠被迫发表公开声明,强调相关网传文章并非她所写,“敬希网上君子自重,并尊重他人。”企业家王健林则因某微信公众号冒用其名义发表批评电商的文章,擅用他的肖像致其名誉受损,起诉至法院。从侵犯姓名权、名誉权,到造成精神伤害,“冒名鸡汤”中的营养和毒素,孰多孰少?
在这些或温馨或激昂的冒名文章后面,有的还躲闪着利益的影子。据媒体调查,网上一些营销公司或个人,为了吸引粉丝,提高点击率,进而获取商业利益,更是大力推波助澜,代替大师“煲鸡汤”,甚至直接冒名建立名人微信号。操作手法就是,以名人开路,聚集人气,用警世格言或励志故事吸引注意,最后推出推销产品甚至欺诈传销的广告。如此“冒名鸡汤”,不得不警惕。(余荣华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