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体现了一沉到底的优良作风。记者不是浮在上面向下看,到基层机关去翻资料,打个电话问一问,而是走进了社区、居民小区,直接从居民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报道的选题和素材,使报道的真实感很强。其次是真正在关注民生上下了功夫。无论是楼道改造问题、环境卫生问题、居民议事会问题还是养老问题,都体现民生的需求,民声的关注焦点,民生中最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为民生鼓与呼。再则是导向性十分明显。记者走基层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不是找几个问题,或者写几个人和事就了之,而是始终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像“气象站议事会”、打造没有围墙的家门口敬老院等,都是值得各街道、社区借鉴和仿效的。像这样的走基层,才会使晚报的报道更加鲜活,更具有可读性,更受读者的喜爱。但愿这样的走基层能继续走下去。
——读者 吴文元
本报记者 陆常青 整理
感谢读者给晚报提供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您可以拨打本报读者热线:962555或投稿邮箱:lucq@xmw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