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光”60余次——
传统定位穿刺法弊端重重
脊柱微创手术之所以创伤小,依赖于医生对患者局部解剖的熟稔,换言之,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更需要大量手术病例的操练。十院脊柱外科主任贺石生教授指出,如果手术医生是新手,微创手术的关键一步——穿刺就要耗时1-2个小时,反复尝试穿刺30余次,患者暴露在X光下60余次,这对于医患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考验,甚至是一种煎熬。
“一击”中的——
自主研发器械快速精准定位
怎样将医生经验对手术时间、手术成效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脊柱微创手术的标准化与均质化,专用医疗器械的开发是必由之路,即以工具理性来弥补医生个体经验的不足。为此,十院脊柱外科团队在贺石生教授带领下,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医疗器械的开发,在先期成功研发体表定位器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研制出具有三个方向自由度的3D深部定位器。
第一眼看到深部定位器,与其说它是一台医疗器械,不如说是天文观测仪器——一个1/4圆弧造型、布满刻度的定位弧,成为医生双手的延伸。该器械具有三个自由度,可以根据患者的体型精准适配,使手术部位始终位于定位弧的圆心上,将穿刺针通过定位弧上的刻度与限位器,就能准确地穿过椎间孔一击直达病灶,为后续顺利开展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手术奠定基础。有了它的精准定位,医生的穿刺可实现一次成功(仅耗时10分钟),整个手术的耗时缩短至40分钟。
十院标准——
推动脊柱微创手术均质化
脊柱手术实现微创,对患者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微创术式的推广速度和广度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掣肘在于穿刺需要大型术中导航设备,此外医生操作技术的培育耗时较长。十院此番研发的快速定位穿刺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相比昂贵的术中导航设备,基于纯机械结构的穿刺器,生产制造与使用维护成本较低,利于在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推广。此外,由于该器械是由临床一线的医生主导研发,因此其设计制造完全是基于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导向的,医生学习操作的曲线较为平坦,有利于推动脊柱微创手术的均质化。
金恒(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