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奖振奋科技界
去年,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引发热议,万钢直言全国科技界同仁都感到十分振奋,十分高兴。
“屠呦呦先生经过40多年的努力,在青蒿素的研发、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我们所敬重的科技人员。”万钢说,在征得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同意后,用屠呦呦来命名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小卫星,作为科技界对她为科学事业、人民生活改善贡献的一个永久性纪念。
万钢指出,屠呦呦的成绩已经铭记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正如她所说,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耀。“在这点上,我们更感觉到我国科学家的高风亮节,他们不计较个人名利为了科学事业而奋斗,为了百姓急需、国家紧迫的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都是我们作为科技界的后辈要永远铭记、认真学习。”
科技投入应来自全社会
关于科研经费方面,万钢指出科技投入不仅是中央财政投入,更是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投入,去年14000亿中77%来自企业。
他说,重视投入结构反映投入的质量和效益。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反映企业已经牵头一些重大项目,例如高铁、核能、特高压输变电等。企业投入的增加也反映了政策的落实情况,例如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都在引导促进企业更加关注前端研发,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开展研发。
万钢提到,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还反映在区域创新上,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0多个高新区去年经济发展都实现了快速增长。由于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政府的资金就可更多地转移到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国家战略,比如航空航天、深潜等这些重点领域上。
突破科技成果转化障碍
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61次提到创新,如何突破科研成果转化的难题?万钢回应:“最重要的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他介绍,近年科技成果转化有发展也有短板,2015年末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达9835亿,但多数仍是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在转化成果中有些障碍。去年2月,人大审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正案,取消审批程序,由高校院所自主决定转让,且收益权、分配权由高校决定,直接参与的科技人员可以享受转化成果的50%以上,同时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落地。
“十三五”启动的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一方面是积累原始创新,另一方面也会改善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万钢特别提到,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瞄准前沿科技和世界顶尖水平,为科技创新创造更大贡献,要在基础领域、全面创新改革上花大力气,并培养一批适合未来发展的人才。
特派记者 范洁 邵宁 姚丽萍
(本报北京上午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