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诺切特1973年就任智利军政府总统后,智利迎来了一个漫长而压抑的时代。
在皮诺切特时代,对于左派政党、前政府成员和持不同政见者采取了不择手段的打击和清除,导演祖父的遭遇在其中只能算是温和一例。
威胁、绑架、折磨、谋杀,弥漫社会的压抑和绝望甚至影响到了智利的语言系统,作家努力使用隐晦的文字来记述时代,用更大的努力不让自己因言获罪。
而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代。政变前夕,阿连德统治下的智利始终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在智利前总统皮涅拉主编的简明编年史中,对1970-1973年拟定的题目是“通货膨胀直至1000%”。由于大面积地采取新保守主义政策,将大量产业收归国有,伤害了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国际铜价下跌更是让经济民生雪上加霜。
政变后,皮诺切特积极发展市场经济,召集著名的“芝加哥男孩”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改革,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据统计,1973年至1990年间智利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超过35%。如果仅谈经济,时至今日智利在拉美的一枝独秀也正是这17年间打下的坚实基础。
对于这样一个生前身后争议不断的人物,皮诺切特带来的是17年复杂尴尬的经历,以及至今在智利社会中都没有完全消失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