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瑶柱、扇贝、带子和干贝的梳理,基本面似乎明白无误,说得上顺理成章了。
也怪我好奇心重,多事,想想瑶柱这个词蛮雅的,《词源》上标注的是玉饰的琴柱。扇贝里的肉柱,被形容为粉妆玉砌,就给人以美妙的联想。可是,我多次听老辈人提到瑶柱,都说“江瑶柱”。前面多缀了个“江”字。难道说“江瑶柱”是产于江里的吗?
查一查,竟然发现至少有两个“不对”。
第一个“不对”——
没错,瑶柱,老辈人又称之为江瑶柱。一般认为,瑶柱即是干贝,瑶柱即江瑶柱。不是说干贝是由扇贝里的肉柱加工而成,长带子(呈三角形)里的肉柱做成干货,不能称为干贝吗?可是,看到江瑶柱的原始状态,我不免小小地吃了一惊:它的外形可不就是一个三角形嘛!
《正字通·玉部》:“珧,江珧,形似蚌。壳中肉柱长寸许,似搔头尖,谓之江珧柱。甲可饰物。”又,宋代周必大《周愚卿江西美刘棠仲同赋江珧诗牵强奉答》曰:“东海沙田种蛤珧,南烹苦酒濯琼瑶。馔因暂弃常珍变,指为将尝意味摇。珠剖蚌胎那畏鹬,柱呈马甲更名珧。累人口福我何敢,惭愧三阴喜且谣。”作者自注曰:“四月江珧自小种,而大,生致行都广间则腊之,近方稍用酒渍,乃能远寄。韩文公诗‘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柱即珧也。《广韵》亦注:唇属,甲可饰物。至玉珧,似蚌壳,中柱美。”
《正字通》提到肉柱像“搔头尖”。搔头尖是什么玩意儿?不清楚,根据字面推想,可能是一种搔头用的簪子。簪子,长形锥体。江珧的肉柱长什么样?大抵可知。
周必大诗援韩愈所作“意举马甲柱”,这“马甲柱”又为何物?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是扇贝肉柱的别名,马甲,又作马颊等。那么,为什么扇贝要用马的脸颊来描述呢?只有一个可能,它的形状近似马脸。而马脸,有点长,且呈三角形。
又,《本草纲目》引段成式《杂俎》云:“玉珧形似蚌,长二三寸,广五寸,上大下小。壳中柱炙蚌稍大,肉腥韧不堪。惟四肉柱长寸许,白如珂雪,以鸡汁瀹食肥美。过火则味尽也。”
又,《闽中海错疏》:“江珧壳色如淡菜,上锐下平,大者长尺许,肉白而韧,柱圆而脆。沙蛤之美在舌,江珧之美在柱。四明奉化县者佳。”
想想吧,“上大下小”、“上锐下平”是什么形状?
按照通行的说法,呈三角形状态的“扇贝”,叫带子。带子是不能称做干贝的,当然也不是瑶柱。可是,古人明明说马甲就是江珧、江珧柱,也就是江瑶、江瑶柱、瑶柱啊。
第二个“不对”——
江珧柱是江河里的珧柱吗?
不是。资料显示,江珧柱分布在浅海泥沙环境,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等均有分布。明人屠本畯在其所著《闽中海错疏》中特别指出:“四明奉化县者佳。”屠为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当然熟悉地方物产。
又,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明州江瑶柱有两种,大者江瑶,小者沙瑶,可种,逾年则成江瑶矣。”明州在什么地方?古代宁波一带也。
那么,四明、奉化、明州等等,与江瑶柱有何关联呢?
宁海与奉化交界。宁海有江瑶岭,江瑶岭下就是江瑶村。《崇祯宁海县志》云:“江瑶铺县北离城四十里。”有记载说,北宋熙宁间江瑶铺即有人居住,因此地为宁奉通衢,有街道店铺,曾用名“江瑶街”,并设有驿铺。这个材料很容易让人想象到“江瑶柱”可能从村名或山名中得来。但当地人称,之所以取名“江瑶岭”、“江瑶村”,正是因为此地适合“江瑶柱”生长,村名反而是沾了“江瑶柱”的光。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宁海知县徐恕到江瑶街巡视,写下《江瑶》诗以纪此事:“半舸斜阳晒网迟,缸窑古市绿成枝。而今艳说江瑶柱,风味犹存二月时。”亦可参观。
浙江象山,历来是吃海鲜的佳处,该地自然也盛产江瑶柱。宁海曾经归入象山,两地后来均隶属宁波。因此,无论宁海还是象山,抑或宁波,说它们是江瑶柱的最佳产地,是有迹可循的。
宁波以出产海鲜出名,江鲜、河鲜乃至湖鲜有什么来头,我倒真的不太清楚。所以“江瑶柱”这个“江”字从何而来,我同样茫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