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奇迹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既是趁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大发展之势,也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深厚且自成体系的艺术发展历史,自古以来就有着热爱艺术、尊重艺术、收藏艺术品的传统,同时,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艺术瑰宝也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和收藏家的珍爱。
如今,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面临着融入全球艺术品市场这个大趋势的考验。我们有必要思考这种趋势可能对中国艺术发展的长远影响。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收藏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关注艺术市场,非但在全球各地竞拍中国艺术品,也开始投资国外的艺术家作品。这种或许是投资目的的行为最终可能有助于开拓提升中国收藏家的审美眼界,并进而激励中国艺术家直面世界性的竞争,提升中华民族在当代世界环境中的艺术创造力。所以,也可以说,艺术的复兴正在酝酿。
而我国的文化发展政策的决策机构,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趋势,并及时制定有助于维护我国文化利益,扩大中国艺术作品在全球市场份额的政策。如今,中国在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地位,主要依靠财大气粗的中国买家倾力购藏古今中国艺术品。而西方的艺术品市场却在着力诱导中国买家投资西方艺术品。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一些办法,进一步吸引世界买家对中国艺术品的投资呢?
但是,我们恰恰有一些陈规,阻碍着中国艺术品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上的竞争力。譬如我国文物部门制定的限制出境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名单。这份过于宽泛的名单中,有的艺术家作品根本还没有获得国际市场青睐,本该制定促销政策的,反而制定了限购政策。
限制出境的艺术作品名单应该非常严谨,应该建立在科学的统计分析基础上。譬如,某艺术家在中国艺术史的地位是否足够重要,其作品在国家收藏机构的数量,在国内民间的存有量,有哪几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国家博物馆收藏中所缺的,才因此不得出境。
“原则上不准出境”“代表作不准出境”之类定义含混的条文,实在欠缺明确的操作指标。简单粗暴的“一律不准出境”更要慎用。如吴冠中作品被列为“一律不准出境”,这完全没有必要。吴冠中代表作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公立美术馆都有成系列的收藏,从学术角度已足够了。为什么不能让他的其他作品进入全球性市场去竞争呢?某些貌似保护国家文化财富的保守做法,实则还是以小农经济的思路在对待当今世界的文化大格局、大趋势、大竞争。
在艺术品市场的培育和导向上,我们也缺乏作为。非但众所周知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的起起落落由西方庄家操弄,甚至中国古代艺术品的行情也一直在追随着西方古董商的诱导。我们自己的古代艺术品市场却在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的条条框框下,局促于花里胡哨的清代瓷杂之类,屡屡造就天价。而自古受到中国收藏家尊崇,在近现代又为国际收藏界、学术界推崇的中国青铜器、高古玉器、唐宋名瓷等,却低迷徘徊,无法施展。
是时候改变我们的思路了。不断提升中国艺术品在全球市场和全世界热爱艺术的人们心中的魅力,吸引全世界来关注、投资中国艺术品,才是对中国文化艺术财富的最大保护,才有助于孕育出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