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去年中国人在海外消费1045亿美元,从奢侈品、电器,到指甲刀、牙膏,无一不出现在国人“海淘”的篮子里。这种现象直指中国制造业的痛点——产品丰富却满足不了消费需求。
“中国制造”如何发力?如何借供给侧改革之机,在全球范围内叫响中国质量,打造中国品牌?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推行“质量强国”战略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徐金记披露的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接近10%,部分产品甚至超过30%。其中网络商品更是重灾区,去年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28.7%。
当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把质量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这是不少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徐金记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德国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质量政策,60年代日本提出质量救国战略;70年代韩国实施质量赶超计划;80年代美国制定《质量提高促进法》,都推动了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徐金记建议,从国家层面推行“质量强国”战略,把质量和效益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指标,用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具体质量指标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完善国家量传溯源体系,提升国家计量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服务能力,构建国家计量科技创新体系、产业计量测试体系和区域计量支撑体系,加强标准化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建设。
大力培育“工匠精神”
有了战略,还要有践行者。“要提升产品质量,一定要重视人才,特别是重视技能人才,因为产品是做出来的。”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王向朝认为,当前,我国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技能人才的教育、评价机制,还是技能人才的引进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上仍普遍轻视职业教育,对“身怀绝技”的高端技能人才,也没有相应的引进机制。“尤其缺乏的,是那种耐得住寂寞、做事踏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为此王向朝建议,改变当前重学历、轻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术人才培养与技能人才培养兼顾并重,尽快在全国范围内落实两类人才、两类高考模式,学术性人才参加学术类高考,技能型人才参加技能类高考,保证技能型人才的生源和质量;建立高端技能人才引进机制,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提供相关的政策性支持。同时,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与优秀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定期在全社会范围内评选杰出技能人才,引领工匠精神示范,引导制造性企业向专业、精密、高技术方向发展,让坚守“工匠精神”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
打响“中国制造”品牌
“品牌建设是打造创新与创业价值链中最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也是最终体现与实现创新与创业最大价值的法宝。”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常兆华认为,没有无数个良好的企业品牌,中国就不会在国际上有一个良好的国家品牌形象,进而形成强大的国家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惯常于靠压缩成本和廉价取胜,有一种得微利即心安的心态,长期忽略品牌建设,更没有一种靠品牌制胜的战略规划和为此长期付出的思想准备。”常兆华认为,应该借供给侧改革之机,将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纳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畴并进行必要的顶层设计。
“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只是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出口创牌。”在沪全国政协委员金建华也认为,我国品牌还未真正走出国门通过国际媒体大张旗鼓地开展品牌营销,许多企业仅仅通过国际博览会这单一途径推销自己的品牌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综合运用广告、公共关系、营销推广和人员推销开展品牌营销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品牌国际化进程更通畅。
特派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