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对居委干部的“评头论足”从2011年就开始了,曲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经过多年“磨合”,现在的评议制度渐渐完善。评议小组成员由退居二线的居委干部组成,每个居民区参与评议的居民代表人数根据这个居民区的人口多少决定,通常在60到80位,内容包括为民服务、服务态度、工作纪律等5个方面。“去年有两位居委干部就因评议不合格而被劝退。”街道自治办主任金安国说,居民反映被劝退的两位工作方法简单、态度不好,上班时间还常常看手机,有时工作上还要和居民“唱唱对台戏”。“不被居民肯定的不合格居委干部就要退出。”
居委对街道的考评加强了居委干部的话语权,曲一居民区书记丁琳以考评小组组长身份组建考评小组,带领街道170余位居委干部对街道机关科室、机关联络员逐一评价打分,共收集到30多条意见和建议。为了“避嫌”,街道明确机关工作人员不得介入考评过程,并不得参与小组议事。
“部分科室讲座活动较多,有些讲座内容流于形式……建议加强筛选,可仿效司法所的好做法,使用菜单式提前公布活动内容供居委选择”、“献血指标定员不合理……”“某科室工作重形式轻内容,活动内容比较单调,在关心职工方面做得不够。”丁琳带头的考评小组成员把搜集到的居委干部对街道的具体意见形成报告,直送街道党工委书记。记者看到,这份总结报告除肯定相关科室工作,也不留情面作出多条点名批评。在机关干部个人“点对点”的考评意见中,居委干部对少数年轻公务员下沉居委时间少,态度不耐烦,居委请示情况得不到及时答复等也颇有微词:“年轻干部要多接地气,不做从家门、校门到机关门的‘三门’式干部。”
“这些对街道机关科室、个人的‘差评’看得我们每个人都面红心跳。”陆伯龙说,不光科室负责人没有“面子”,就是街道分管领导也感觉压力不小。考评结束后,被点名批评的相关科室到一个个居委会座谈,面对面听取意见作改进。金安国说,第一次考评他所在的自治办是第一名,“我很笃定,没想到第二次就落到第三名了。”后来一问,是居委对自治办发下的各种资料、表格太多而不满,“今年我们就考虑化繁为简,对这些表格进行整合、捆绑,尽量减少居委干部不必要的负担。”在居委工作了10多年的丁琳也明显感到这种触动带来的变化:“打分如果不好,全科室都有压力,他们的工作作风马上就有变化。”
“‘双评估’就像双面镜,照亮了别人也看请了自己,让机关、居委干部感受到压力是回归‘双评估’的本意。”陆伯龙表示,“双评估”强化了社区工作“对下负责”,并最终落脚于“受群众监督”,拉近了居民和居委、街道的距离。尽管居委干部评估并未完全取代街道本身的年终考核,但一旦被居委干部评了“差”,相关人员的年终考核成绩基本等于不合格,也会影响今后晋升。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