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Oriental”并无褒贬的感受,该词最初源于拉丁语,在中世纪前表示太阳升起方向的地理概念。拜占庭帝国时期东罗马帝国就被称为“Roman Orient”。
18世纪后,“Oriental”一词因为东方的弱势而带有了被操纵、被控制和被奴役的含义,潜台词类似中文里的“蛮夷”。1978年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发表,他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Orientalism” 的本质含义是西方人文化上对东方人控制的一种方式。
法国哲学家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描写了中世纪麻风病人的悲惨遭遇,暗喻强势的西方社会如何对待少数族群和弱势国家。爱德华·赛义德用福柯的话语概念考察了东方主义,并试图阐明权力如何通过话语起作用系。
随着殖民时代的终结,西方主流社会思潮开始转向。殖民时代对黑人、印第安人的迫害和对少数群体的歧视引起广泛反思,形容黑人的“negro”以及有色人种的“colored”等词语都淡出公开场合。在这一背景下,Oriental作为一个带有浓厚殖民色彩和种族不平等含义的词汇,从立法语言中消失也是应有之义。
语言的政治正确,如今在美国成为“红线”。有一次希拉里在采访时被问不吃什么食物,她考虑再三,为了避免对任何族群有偏见,最后回答“不吃任何活的东西”。政客为了保持政治正确,避免得罪任何群体,哪怕是小众的利益和诉求,也必须考虑。
在哈佛大学最受欢迎、听课人数最多的公开课“论公正”上,迈克·桑德尔提出的“牺牲一个人的生命拯救五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上的正义性”,引发社会持续探讨。最后,西方主流观点趋于一致地认为,哪怕少数弱者的利益也必须得到尊重,鲜明地反对丛林法则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如今欧洲国家政府向叙利亚难民敞开大门,也是基于类似的认识。
必须承认,语言上的反歧视和去殖民化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进步。不过,在美国,明面上对少数族群彬彬有礼、受过教育的人不会在公开场合发表种族歧视观点,但美国政界和学界的西方中心视角并没有太多改观,人文研究仍然以西方理论范式和理念为标尺,哈佛、耶鲁等名校在招生时仍对少数族裔学生采取“配额制”……要真正去除西方人心里这根“暗刺”,还要颇费周折。 郭书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