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不减 味道在变
虽然人民文学出版社很快确认,这篇文章并非出自杨绛先生之手,这段文字也并不是她的话,但却仍然挡不住网友嘉许这碗“心灵鸡汤”。而在网络时代,名字被借用的,绝非杨绛先生一人。自从得了诺奖,著名作家莫言便开始莫名“盛产”《对年轻人的35条忠告》之类鸡汤文,数量之多,令他不胜其扰。
北京出版社资深编辑张颖向本报记者表示,如今市场上“文艺范儿”的心灵鸡汤很受欢迎,但由于此类文章大多出自网友原创,因此在传播过程中经常会借助“大家”之名以获取关注。北京大学传播学系教授师曾志认为,此类“心灵鸡汤”的这种特别订制,利用的是读者的某种情绪状态,如果将其视为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正是大众在当下所面对的压力和心态。
“心灵鸡汤”如今已热卖十余年,但依然热力不减,始终是各大实体书店、网上书店畅销书中最稳定的一个板块,“励志阅读”也已经成为当下大众阅读的风气。据了解,截至目前,心灵鸡汤系列图书已推出数百个版本,全球销售量已超过1亿册。今年初,跨国调研公司凯度集团连续第三年发布了《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其中,在社交媒体传播的内容方面,励志的“心灵鸡汤”也为中国网民的最爱,其次是爱情和友情类。
需要看到的是,随着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希望找到生活更幸福的方法,“心灵鸡汤”的味道也在发生着变化。昨天在北京王府井书店,经常买“心灵鸡汤”缓解压力的读者彭勇惠对记者说,她最初看到的励志图书多是介于经管和励志之间的,尤其是《谁动了我的奶酪》,最火时身边的朋友几乎人手一本。随后她注意到此类图书又开始广泛教授人们如何“成功”,到了最近,心灵成长类的主题又成为主打。
缺乏原创 过度炒作
“优质的心灵鸡汤类图书,会要求作者需长期对心理有研究,写作的过程必然较长,经过不断修改才能出版成书。”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商表示,目前市场上的心灵鸡汤类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书是攒出来的,“没有原创,只有抄袭,而且还是互相抄,只用一天就能搞定”。一旦有一本书走红了,马上就会有许多类似的图书蜂拥而上,其中不少作者都是在那里冒充专家、指手画脚,无限度炒作概念,将别人书中的内容大段大段地搬到自己书中。更有甚者,为了在跟风而出的一堆图书中“拔得头筹”,不惜哗众取宠,与已有知名图书的观点“对着干”。
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些出版社的编辑在审查书商的心灵鸡汤类图书时,只是审核政治问题、版式、文字等,并不管内容如何,这不仅纵容了书商的抄袭行为,同时还扰乱了图书市场。在知乎上,有人对现在的“心灵鸡汤”作了如此评价,“先讲一个故事,再给一个结论。故事本身并无逻辑,结论也非真正的公理。但是讲故事和讲道理的人总是一副‘我领悟了人生真谛现在传授给你’的样子”。
多方把关 谨慎品尝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教授认为,心灵鸡汤的走红可以折射出当下流行文化的趋势。“大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希望找到一种生产方案,其他相同类型的文化产品可以据此及时到达受众那里。”师曾志说,当前众多“鸡汤体”图书的出现,就清楚地证实了这些大众文化消费的特征。因此,她会谨慎地向学生推荐这类图书,更看重的是要推荐阅读方法。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夏学銮也表示:“我感觉现在市场上出现的这类励志书籍,几乎没有专家编写的,完全是市场行为制造出来的,读者对这类书籍要非常慎重。”
有业内人士建议,对于“心灵鸡汤”要从多个方面同时把关。首先是作者和书商,要能承担社会责任;其次是出版社,要对每本书加强审核,保证每一本书的质量;而相关的监管部门也要负起责任,可以通过设立一些规定或处罚来监管抄袭等行为;另外读者自身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遇到质量不达标的图书,不要购买,不给那些利欲熏心的书商获得利益的机会。
驻京记者 鲁明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