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茨和悉尼歌剧院秘闻(上)
张 威
■ 约恩·乌茨和悉尼歌剧院模型
  ◆ 张 威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自1973年落成后,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艺术家和游客的青睐。然而是什么原因让它的设计者丹麦设计天才乌茨在1966年歌剧院外观初具时宣布辞职,并再也没有踏上过澳大利亚的土地?本文揭晓这个谜团。

  悉尼歌剧院的辉煌使澳大利亚进入世界舞台,她被称为“20世纪的奇迹”,然而,它的设计者并非澳大利亚人,而是一名丹麦设计师;它的建造历时十六年,耗资一亿多澳元,其过程波澜迭起,几经周折,和悉尼歌剧院本身一样,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座艺术圣殿的崛起中,有三个人起了关键的作用,他们是音乐家尤金·古森斯、建筑设计师约恩·乌茨以及时任新南威尔士州州长的乔·卡希尔。而设计者约恩·乌茨和悉尼歌剧院建造背后的秘闻,则令人扼腕。

  古森斯的建议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音乐家古森斯出任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交响乐团指挥。古森斯地位显赫,其薪水远远高于澳大利亚总理。他雄心勃勃,想让悉尼的音乐队伍跻身世界著名的六大交响乐团。在古森斯的指挥领域中,歌剧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他发现,偌大的悉尼竟无上演一流歌剧的场所。于是他开始抱怨,竭力向上层人士鼓吹:澳大利亚一定要建立一个歌剧院。他对新南威尔士州州长卡希尔说:“一个没有歌剧院的都市不能称为都市。”作为一州之长,卡希尔要安排许多紧迫的项目,如建造学校、医院、公路以及居民住房等,而歌剧院,似乎不那么紧迫。卡希尔对古森斯的建议犹豫不决,但在后者的感染下,最后还是同意了这个计划。

  古森斯工作之余,常在悉尼大桥一带的海滨徘徊。他早就注意到位于环形码头(Circular Quay)的那个名叫“贝内农”的海岬。

  “没有比它再好的地点了。如果在此建立歌剧院,大桥、海和后起的建筑会浑然一体,悉尼将因此而更加著名!”未来的憧憬像一曲宏大的交响乐在古森斯的脑海中轰鸣激荡。

  1954年11月30日,卡希尔宣布,悉尼歌剧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委员会考察了建立歌剧院的三十多个候选地点,古森斯强烈地坚持己见:“歌剧院的地点非贝内农岬莫属!”当时政府正在贝内农岬兴建一个国际航运中转站,古森斯说:“让那个中转站见鬼去吧,歌剧院必建于此!”

  1955年9月13日,筹备委员会由州长卡希尔宣布,歌剧院设计方案将从世界范围内招标。于是,建筑方案设计评选委员会的四名权威人士坐镇悉尼美术馆,严格地审查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方案。当时有三十二个国家的建筑师参与竞争,方案达二百三十三个。

  丹麦人乌茨来到了悉尼

  1957年1月29日,新南威尔士州州长卡希尔宣布了歌剧院设计获奖名单:一等奖给了一个叫乌茨的丹麦建筑设计师。对于建筑界来说,当年三十八岁的乌茨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寄来的设计方案,也并不像其他选手那样精雕细琢,只不过是一幅草图而已。但乌茨的设计实在是超凡脱俗。当时的评选委员会宣称:“我们反复推敲,终于确信,乌茨的方案不同凡响,那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第一流设计。”

  乌茨的草图只是一个轻盈的意念,但这个意念融和了南太平洋岛国的海洋、天空及周边环境因素,人们可以从几何形态的贝壳式组合中看到这个年轻国家发展的历史和前景,它继承了古老的欧洲文明,又召唤着未来。总之,标新立异和意蕴无穷使乌茨的设计一举夺魁。

  乌茨的家乡在丹麦北部海滨,那里有很多类似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古堡式的建筑,乌茨从小耳濡目染,他回忆说,这些古堡对他的设计“具有重大影响”。

  乌茨酷爱旅游,他曾在年轻时遨游欧美。他对墨西哥的古玛雅文化极感兴趣,特别是玛雅古塔。“那种主体建筑与地平线的强烈对比令我着迷。”乌茨说。歌剧院的设计,也得益于玛雅文化。乌茨亦喜欢航海,他曾透露,他的设计来源于他对未曾去过的悉尼海港的想象,最直接的影响则来自一幅金属画,那画上描绘的是一艘隐没在悉尼海湾中的巨大帆船。帆的优美线条启发了他。乌茨曾明确表示,帆船的桅杆样式和原理曾影响了他的设计。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乌茨的设计图喝彩。一些人不否认乌茨是个天才的建筑师,但他们认为,乌茨的天才似乎更集中于构思设计上,建筑师的另一面——实施工程,乌茨似乎大有缺憾。据说,乌茨精于设计,但设计完后,往往拔腿就走,而不大顾及作品如何完成。乌茨的这种性格,以及他的刚愎自用使未来的悉尼歌剧院蒙上了一层阴影。

  1957年,乌茨踌躇满志地来到悉尼,他作为总设计师和工程负责人,集中解决工程实施的问题。在接下来的五年中,他以家乡丹麦为基地,往返于澳洲和欧洲之间。此时,工程正处于打地基阶段,乌茨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建立他那不同寻常的、既轻又须结实的贝壳形建筑物的顶部。当时,混凝土刚刚问世,乌茨试图以鸡蛋壳的球面几何原理来解决工程的难题。他组织了一些人在丹麦制作模型,并在英国进行模拟试验。建筑师们在表层上以混凝土加小钢筋制成网状结构,并用电脑精确算出每片外壳所承受的平均压力。这是个极其关键的步骤,假如其中一片贝壳坍塌,其余的将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一片片地倒下去。实验最后成功了。

  1958年5月,专家们对歌剧院底层进行了水下勘探,1959年4月,歌剧院破土动工。

  卡希尔的果断

  新南威尔士州州长卡希尔一直是歌剧院工程的倡导者、支持者和组织者。卡希尔的极大热情,无疑是歌剧院横空出世的重要因素。人们非常惊讶,这个具有工党领袖背景的一州之长如何对当时毫无知名度的乌茨表现出巨大的激情和支持。有人说,卡希尔是想“通过建筑歌剧院而树起自己个人的纪念碑”。但事后成名的乌茨回忆说:“卡希尔是一个超越时代的人。”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卡希尔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支持歌剧院工程上马的。当时,许多政坛和社会高层人士认为,斥资修建这样豪华的歌剧院实在是挥霍。有人说:“建歌剧院所带来的灾难将终生压在澳大利亚人身上。”还有人说:“工程是新南威尔士所不能承受的奢侈。”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卡希尔先是组织了一个以捐款为主的基金会,后又发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歌剧院彩券基金会”。报纸上说,卡希尔“像狗一样地到处乱窜,为这个新兴的工程奔忙”。

  沉溺于无数次实验中的乌茨,不断被卡希尔催促。1958年,工程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在卡希尔的推动下着手准备。澳洲著名建筑家、当时“歌剧院筹委会”五人委员之一的爱思沃斯说:“如果没有州长的狂热推动,乌茨的设计很可能成为一个泡影。”

  可惜的是,在歌剧院一期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的1959年,卡希尔在办公室猝死。现在看来,他的死对悉尼歌剧院工程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实表明,这个工程很快发生了一连串戏剧性的变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广告
乌茨和悉尼歌剧院秘闻(上)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31乌茨和悉尼歌剧院秘闻(上) 2016-05-27 2 2016年05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