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看不出名堂
20世纪80年代,由原苏联军官维克托·苏沃洛夫(化名)撰写的专著《苏军内幕》风靡西方国家。该书介绍,苏联兵工厂每一种投产的装备都会推出两种型号,一种是标准的“正型”,另一种是尽一切可能简化的“猴版”(也称“动员型”),“早在二战时期,苏联军工综合体就大规模生产‘猴版武器’,用于填补战争消耗后留下的武器空白,当时苏军将领们都认为,有这样的‘猴版武器’总比没有好。事实证明,这种军工政策是明智的,因为战争爆发之初,可以依靠原有的一流装备应对,一旦战争持续下去,只有经过工艺简化的同型号武器才能很快生产出来,这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二战胜利后,苏联沿袭了“猴版武器”的发展策略。像20世纪60年代全面列装苏军并出口援外的T-62中型坦克为例,与标准型相比,“猴版”T-62坦克没有火炮稳定器,无线电台和光学瞄准器材也非常简弹,火炮俯仰和炮塔转动全靠人工操作,就连穿甲弹头是用钢而不是钨制造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低烈度冲突中,“猴版”T-62坦克也能靠数量优势发挥出强大的突击力。
按照苏沃洛夫的说法,苏联曾将大批“猴版武器”出口给中东阿拉伯国家,赚取了大笔外汇。比如,著名的BMP-1步兵战车就有两种型号,苏军自用的标准型BMP-1和阿拉伯军队使用的“猴版”BMP-1至少有63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差异是“猴版战车”的73毫米主炮没有装弹机和弹种选择设备,反观BMP-1标准型,炮手只需按下相应按钮,所需炮弹就会自动装填上膛。
苏沃洛夫说:“如果‘猴版战车’落入美军之手,他们会对苏军真实战力做出完全错误的结论,因为他们只能看到苏制武器的外壳,就像一个人在左口袋里装上钞票,右口袋里只装几张纸,从外表上看,根本分辨不出两个口袋有什么区别。”
性能缩水差距大
20世纪60-80年代,多数阿拉伯国家是苏制武器用户,但苏联向这些国家交付的几乎全是“猴版武器”,平时可以充门面,可一旦参战,“猴版武器”很快就会被打回原形。
20世纪80年代,叙利亚空军曾装备从苏联进口的米格-23歼击机,该机号称是苏联第一代重型变后掠翼歼击机,也是苏联国土防空军的主力装备之一。实际上,出口叙利亚的只是“猴版米格-23”,与苏军自用的米格-23的性能相差甚远,首先是“猴版米格-23”的雷达罩小于标准版米格-23,只能搭载小型雷达天线,不仅探测距离明显缩短,而且不支持战机使用中远距空空导弹,根本不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猴版米格-23”还取消红搜索探头,进一步削弱该机的搜索探测能力。1982年6月贝卡谷地空战爆发,以色列空军一天内击落82架叙利亚战机,包括7架米格-23,而以军则无一损失。可以说,“猴版米格-23”缩水的作战性能,“帮助”以色列空军创造这一“空战神话”。
另一个例子出现在1991年海湾战争,伊拉克军队装备从苏联进口的T-72M坦克,这种“大杀器”一度令伊拉克总统萨达姆雄心勃勃,但这款坦克徒有T-72的名号和外形。T-72M使用的炮弹是苏军早已淘汰的旧货,很难击穿对阵的美军M1A1坦克(配备贫铀复合装甲)。T-72M采用铸钢炮塔,装甲厚度仅280毫米,而标准版T-72采用带复合装甲的炮塔,装甲厚度410毫米。此外,T-72M在火控系统等方面也不如标准版。如此一来,T-72M在海湾战争中被美军坦克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就不足为奇了。
有意思的是,对外出口“猴版武器”的不止苏联,老对手美国也干得非常“熟练”。2011年,伊拉克新政府向美国订购M1A1坦克,以取代名声不佳的T-72M坦克,可是美国人交付的却是“猴版M1A1”,美国拒绝为出口型M1A1提供贫铀装甲和贫铀穿甲弹,导致该坦克防护力和火力大大下降。在实战中,堂堂伊拉克政府军居然多次被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击败,好几辆M1A1坦克成为人家的“战利品”。 王权